寫在蕭耀天首度個展之前

文/蔡宏明

「非具象的抽象繪畫就是具象寫實繪畫的化身。創作抽象性的繪畫,一則可以跳脫現實世界具體形象的束縛,從而重新創造另一種新的形式,賦予新的生命與新的意義。」這是畫家蕭耀天2006年8月「五友油畫聯展」時,談到自己藝術觀的一段文字。

(圖說:蕭耀天2009年春天攝於畫室)
藝術家蕭耀天
  「五友聯展」由協志高中校長何明宗夫婦發起,邀請其他三位從美術老師退休下來的畫家侯榮傳、蕭耀天、陳仲松,共同展出近作,在當時引起嘉義美術界的注目。在這次風格各異的聯展中,蕭耀天簡約造形的抽象作品,與其他參展者印象派或後印象派衍生的寫實風格相較,顯得十分不同。蕭耀天〈變奏〉2003油畫
 
過去數十年,蕭耀天一直在學校擔任美術老師,課餘的創作並不豐碩,雖然經常應邀參加各種聯展,通常也只提出寥寥幾件,但「五友聯展」中蕭耀天則讓觀眾欣賞到16件風格獨造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那次是蕭耀天退休後,首度公開自己長年探討藝術的成果,其卓絕的抽象造形,和諧而富律動感的色塊及線條,與同一 世代的嘉義畫家極不相同。「五人聯展」過後五年,蕭耀天即將於2010年9月在嘉義博物館舉辦首度個展,一口氣展出超過70件的油畫、水墨,各界無不拭目以待。
(圖說:蕭耀天「五友聯展」中的作品〈變奏〉,2005年,油畫,30F   )

蕭耀天1936年出生在嘉義縣布袋鎮,當時台灣還被日本統治。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1945)結束,他正好讀「布袋公學校」一年級。戰後初期,台灣經濟普遍凋弊,蕭耀天在課餘經常隨家人挽起褲管到鹽田幫忙,農忙期間也要協助農務、放牛吃草。國小畢業後,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鹽水初中就讀。當時的鹽水初中有幾位從中國逃難到台灣的外省老師,後來在台灣畫壇中赫赫有名的吳承硯及單淑子夫婦也在其中。吳承硯及單淑子都是南京中央大學美術系畢業的高材生,是徐悲鴻的得意門生,初到人生地不熟的台灣,謀生不易,但得到時任台南縣長的薛人仰關照,來到這個只有八個班級的鄉下學校教書。因為學生很少,根本不需要太多美術老師,吳承硯和單淑子除了教美術,還教英文、國文、生理衛生、音樂和體育。吳承硯是蕭耀天的美術老師,也是初中三年的導師。蕭耀天回憶初中的生活,他說:「國小上美勞課,自己畫的漁船,得到老師的讚賞,被張貼在教室後面的公告欄,覺得很榮耀。後來在鹽水初中,我在美術課的表現也得到吳承硯老師的肯定,我會走上藝術之路,實在是受到他的影響。」初中快畢業的時候,學生們為了如何升學往往感到徬徨。那時台南師範學校(現已改制為台南大學)開辦「藝師科」已經兩年,吳承硯認為蕭耀天具備了藝術的天分,讀師範學校是公費,畢業後分發當老師,對鄉下一般家庭的小孩也是很好的出路。於是,在吳承硯的鼓勵下,蕭耀天考入台南師範藝師科。

1952年蕭耀天考入台南師範藝術師範科(簡稱「南師藝師科」),1955年畢業,也就是所謂的「44級」(民國44年畢業的)校友。師範學校以培訓國小老師為目標,有普通科和藝師科,「藝師科」顧名思義就是在培訓國小的專業美術老師。南師藝師科只開辦六屆,每屆一班,每年報考師範學校的考生約2000名,除一般學科外還要加考術科(鉛筆素描),只錄取30~40名。台南師範雖然較台中師範、台北師範晚開辦藝師科,卻是戰後初期南台灣最早也是唯一的專業美術科系。藝師科的課程包括:素描、水彩、圖案、國畫、工藝,以及藝術概論、工藝概論、色彩學、美術史等理論課程。

蕭耀天〈國蘭〉2001年,水墨

蕭耀天在南師藝師科,素描老師是秦彥斌、水彩老師是林惠冠、圖案老師是張麟書、國畫老師是汪文仲。汪文仲同時也是蕭耀天的導師,他也是中央大學藝術系徐悲鴻的學生,西畫及水墨造詣很高,擅長「以中國水墨虛實的象徵哲學,揉和西方厚實油畫技法」。蕭耀天的寫意水墨,在此時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張麟書的圖案設計教學,開啟了蕭耀天在抽象造形方面的潛能。
(圖說:蕭耀天水墨作品〈國蘭〉,2001年)

師範學校規定學生必須住在宿舍,同學間日夜相處,共同學習、切磋才藝的風氣很盛。當時資訊還不發達,美術方面的書籍很少,學生經常到舊書攤尋找畫頁,偶然發現一兩幅彩色圖版,便視若珍寶,當成學習的典範。這種情形也影響了蕭耀天,直到數十年後,蒐集各種美麗的畫片成為長年的習慣。他的書房堆滿各式各樣的畫冊及剪報,以及旅行時所拍攝的相片本;數位科技發達後,每次旅行,他的數位相機從來沒有停止獵取風景,任何稍稍動人的角落,也總要忘情地反覆按下快門。他說,這些美得動人的影像,往往激發他的靈感,成為創作的題材與元素。

南師是蕭耀天藝術歷程的起點,畢業後他在1955年分發回故鄉的布袋國小擔任美勞老師,1960年調到嘉義市的崇文國小,安分的個性使他在教育的工作崗位上努力,成為一個盡責而稱職的好老師。但他不曾停止過創作,1960年代的台灣剛剛要從農業社會過渡到工業社會,作為一位美勞老師,繪畫不僅是工作也是生活的一部份,就像詩文之於中國傳統文人那樣,如日常生活的呼吸那般自然。結婚以後,因為家庭有限的空間,不可能擁有自己專屬的畫室,他選擇了備材比較方便的水墨創作,以筆墨在宣紙上揮灑,偶而畫些小畫幅的油畫。
 
1968年台灣實施九年國民教育,蕭耀天通過台灣省中等學校美術教師檢定合格,改調嘉義市南興國中,擔任美術老師。

蕭耀天的浮雕作品蕭耀天浮雕作品-2  蕭耀天為嘉義游泳池設計的浮雕1971年嘉義縣主辦第26屆省運,興建體育場及游泳池,當時嘉義縣長黃老達因與蕭耀天的父親相識,知道蕭耀天具備美術專長,精擅美術設計,便請他協助設計體育場及游泳池的裝飾浮雕。蕭耀天為體育場的四個入口及游泳池正門,分別設計了運動員的競技動態,以抽象造形,用線條及色塊,展現運動的速度感、充滿力與美的姿態與律動感,增加了體育場的現代感。

嘉義體育場後來在1991年重建,蕭耀天的浮雕作品便隨著舊建築而消失,幸好游泳池正門的作品目前還保留得很好。游泳池這面浮雕,在洗石子的牆面,以優美的線條構成高低不一的白水泥量塊,抽象的點線面之間,交融游泳的人體和波紋,形成重疊的空間與深度,讓人彷彿聽見泳者在白浪間划動的水聲。 

今天台灣已有「文化藝術獎助條例」,規定公共建築必須設置美化建物與環境的公共藝術,其造價不得少於建物總造價的百分之一。可是當年蕭耀天設計體育場及游泳池的浮雕,政府部門並沒有針對浮雕的製作編列預算,當然也沒有任何報酬。只因為縣長黃老達的一句拜託,蕭耀天毫不計較地奉獻,以最經濟可行的方法,使用白水泥來完成。這些浮雕儘管只用了簡單的材質,卻有極高的藝術性及完成度。如今,唯一倖存下來的浮雕作品依舊以典雅的氣質,在游泳池舊的建築體上閃耀著昔日的光輝,堪稱1970年代嘉義市具代表性的公共藝術。

(圖說:由上而下,分別是蕭耀天為嘉義體育場入口、游泳池設的浮雕,堪稱1970年代嘉義市具代表性的公共藝術) 


1974年蕭耀天參加台灣省公教美展獲得優選,翌年參加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國訓班」第四期深造,在師大他從王秀雄、李焜培、劉文瑋、張道林、王鍊登等諸位教授學習,從藝術史、色彩學的理論,到油畫、水彩的技巧,使他大開眼界,而更上一層樓。他說:「這些老師有各不相同的表現風格,他們的作品用色極為講究,構成也很自由、豪放」。從師大受訓回來,蕭耀天被學校拔擢為教學組長,負責的他受到長官的器重,他的熱情則贏得同事的友誼。蕭耀天也擅長水墨,他畫花鳥、四君子、蔬果,墨色濃淡適宜,設色典雅,簡筆傳神,而且不限傳統,佈局常有新意。

他畫的四君子條幅,結構渾然,梅蘭竹菊相互輝映,極受親友喜歡,經常有人求畫掛在客廳書房增加情趣,他從不拒絕,歡喜分享。從1977年到2002年退休,他應邀加入嘉義地區的美術團體,如:嘉義市美術協會、嘉義市藝文激勵協會、臺南師藝聯會等,作品多次入選「教員美展」、「南美展」、「公教美展」等具地方指標性的美展。這段期間,他一直以水墨作品參展,因此外界將他歸類為「水墨畫家」。他的水墨作品也曾經應邀參加兩岸文化交流書畫展,到中國重要美術館展出。 

蕭耀天〈海邊〉,2000年,彩墨

1998年南興國中為推廣終身學習理念,承辦市民教室「國畫班」,聘他擔任教席,教授花鳥畫法,參加者十分踴躍,學生在他熱心指導成績斐然。翌年應金龍文教基金會的邀請,於嘉義市二二八紀念館舉行「蕭耀天師生聯展」,獲得各界的讚賞。 
(圖說:蕭耀天〈海邊〉2000年,彩墨) 


2000年以後,他的水墨畫作品不再侷限於花鳥蔬果、梅蘭竹菊,而開始出現多元的題材,他經常畫幼年成長的記憶,如:漁船、海邊人家、潮間帶的寄居蟹等,畫面構成傾向西洋畫,有點類似水彩,但仍以墨色為基調,不僅墨分五彩,也調入不同彩度的顏色,呈現生動、樸實的氣質。他在一篇自述裡談到:「來自海邊的故鄉,自是有一份愛鄉愛海的情懷。作品多以漁船、海景、海邊景物、海邊人家、漁民生活以及純樸可愛的鄉居情趣為題材,樸實無華,正是作者平淡最真的生活寫照。」

2002年自教育崗位上退下來,蕭耀天有了比較寬裕的時間、空間,也比較能專心創作,他開始畫起油畫,和年輕時期醉心的西洋美術重新連結。在南師校友聯展及嘉義市美術協會的聯展中,他開始發表油畫作品,有印象派風格的風景,也有靜物寫生,但較多的是抽象的女體造形,引起畫友的矚目。2009年阿里山國家公園風景區管理處為推廣國人的休閒觀光,邀請嘉義地區13位有名的畫家參訪,畫出心目中阿里山國家公園明媚的景點,製作成《2010阿里山—山語呢喃》,蕭耀天也在邀請之列。蕭耀天〈鄒族戰祭〉,2009年,油畫 受邀畫家大多表現景點的實地寫生,但蕭耀天卻不是畫「眼
見為憑」的風景。

(圖說:蕭耀天〈鄒族戰祭〉,2009年,油畫,20F)

在〈鄒族戰祭〉中,他畫鄒族傳統的戰祭舞蹈,身著鄒族傳統服飾的舞者手牽手圍成幾道同心圓,遠距構成的畫面予人壯觀的感覺,高亢的歌聲、山谷間隨著舞步節拍變成畫幅中律動的色彩。另一件〈里佳—親水公園〉,則以多點透視的手法,將庫巴涼亭、吊橋、仰角的雕像三個元素作了微妙的組構,展現他「借形寫意」的創作理念。

2010年9月首度個展,超過70件的作品,依其表現主題和藝術手法,可以分成:島嶼記憶、造形存神、借形寫意三類。島嶼記憶系列作品,表現了有關鄉土的台灣人集體記憶,當然也包括了藝術家個人生命歷程的記憶。比如:〈嘉義公園—日本古橋〉、〈嘉義公園—小西湖〉、〈嘉義公園—遊樂場〉重現了嘉義公園昔日園林之美;〈鄒族戰祭〉、〈里佳—親水公園〉、〈蘭嶼獨木舟〉、〈蘭嶼船祭〉、〈曬飛魚乾〉、〈南島風情〉等則呈現了台灣原住民文化的集體記憶;至於畫牛、牧童、鳳梨豐收的農忙景象等,則不僅是藝術家個人的童年記憶,也讓觀眾想起昔日台灣農家的情懷。值得一提的是〈嘉義公園—日本古橋〉,畫中高低兩座石橋建於日本大正時期,如今石橋僅剩遠處的那座。這幅畫以寫實的印象派風格,呈現高地起伏的地勢,以陽光、樹蔭暗示空間,近景處的半圓橋拱與遠處的低平橋欄形成對比,見證了嘉義公園的自然園林趣味,以及多數嘉義人難以忘懷的童年記憶。蕭耀天〈嘉義公園-日本古橋〉,2002年,油畫

(圖說:蕭耀天〈嘉義公園-日本古橋〉2002年,油畫,20F)

〈夜月〉、〈時尚〉、〈神話〉、〈牛轉乾坤〉、〈變奏〉、〈鱻〉、〈夢之精靈〉等是「造形存神」系列中典型的作品。蕭耀天重新以油畫創作後,一開始先回到印象派表現外光的寫實風景,過了一段短暫的時期,很快就進入非具象的造形創作,他回顧這個轉變時說:「利用變形、異化、移位、縮小、放大、減省、增多,至全然脫胎換骨,走向抽象風格,使視覺範圍獲得空前的釋放,自覺心靈及精神上得以更開闊奔放,創作方面也更亮麗而充滿情趣。」他的造形藝術手法,與抽象表現畫派那種自發性的抽象藝術不同,也不是純粹就線條、色塊去組構畫面的幾何抽象。他從現實世界發現令他感動的客體,進而擷取視覺元素,透過解析、變形、重組,從美學上解決點、線、面以及色彩的協調性,從而解放被形體束縛的心靈,保留住最原始的純粹的感動。因此,我稱之為「造形存神」。
(圖說:左/蕭耀天〈牛轉乾坤〉,2009年,油畫,80F。右/蕭耀天〈神話〉,2005年,油畫,20F)

蕭耀天〈牛轉乾坤〉,2009年,油畫

蕭耀天〈神話〉,2009年,油畫在〈牛轉乾坤〉中,透過弧形的線條、具速度感的筆觸、高亮度的渦漩,營造出重疊的空間與牛的勇猛與力量。類似的手法,利用重複線條的韻律感,也出現在〈神話〉、〈舞韻〉中。〈夜月〉以長條的色塊組構,表現了月光穿透森林的寧靜與神秘美感。

而同樣表現女體之美的〈夢之精靈〉、〈吹笛少女〉、〈時尚〉、〈夢土上〉則展現各異其趣的情調。〈共舞〉、〈異國情調〉、〈依然〉以特殊的熱帶色系經營畫面,有如藍調音樂般,節奏分明,卻輕鬆、浪漫、自由,令人回味再三。

(圖說:蕭耀天〈共舞〉,2008年,油畫,20F)

蕭耀天的「借形寫意」系列帶有文學性,畫面上雖然是靜物,卻表達了更深的含意。〈一瞬成永恆〉畫的是曇花在夜半開花的一瞬,但既已入畫便成永恆,其實也是對「人生短暫,藝術永恆」的感嘆。〈昌蒲夭夭〉畫茂盛的昌蒲,卻將女體入畫,〈花樣年華〉以盛開的蘭花團團圍住斜倚的少女; 在〈靜〉中寄居蟹爬滿靜無人跡的潮間帶,令人想起中國宋代徽宗出題「踏花歸去馬蹄香」考畫師的趣談。凡此種種,我認為和蕭耀天過去二十幾年沈浸在中國寫意水墨有關。

蕭耀天〈昌蒲夭夭〉,2009年,油畫 

 

(圖說:蕭耀天〈昌蒲夭夭〉,2009年,油畫,30F)


南師藝師科校友人才輩出,在藝壇都有傑出的表現,如:林國治、羅清雲、沈榮聰(42級)、曾文忠、陳泰元(43級)、林瑞明、張育華、許懷賜、林智信、潘元石(44級)、何昆泉、侯錦郎、陳俊州(45級)、沈欽銘、楊淑貞(47級)等。由於校友多出身南部,畢業後很多分發在嘉義、雲林、台南、高雄等地服務,在長期作育英才,而有極大的影響力。南師藝師科44級的蕭耀天,過去專心在教育崗位,得到益友(藝友)相炙,從未遠離藝術,退休後終於可以潛心創作。多風格的作品讓我們看到蕭耀天灑脫不俗的個性,以及藝術發展的多種可能。他說:「藝術不應該是一種冠冕堂皇遙不可及的名詞,藝術應該是生活化的與時代同步共步共生的。每個人只要有心只要用心,很自然地心領神會與藝術相呼應,而自由自在盡出其間。」他的首度個展,正好給藝術同好及嘉義鄉親提供了分享、思考與探索的機會。

延伸閱讀:藝術與生活—我看蕭耀天的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MTi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