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影/蔡宏明

前言
此文是2012年為文化部文資局《臺灣臉書:用心生活》所寫,報導雲林縣褒忠鄉田洋聚落文化資產區域環境整合的成果。2014年元宵節前夕,看到電視上播出褒忠馬鳴山五年千歲繞境「吃飯擔」活動,重新分享,讓大家瞭解文資局與在地文史工作團隊努力的故事。

飯擔15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但對褒忠人來說,是五年千歲繞境「吃飯擔」的大日子。當許多地方熱鬧著燈會、燈謎的時候,幾乎所有外出工作的褒忠子弟,都在這天趕回家,就像過年與家人圍爐吃年夜飯那麼重要。

褒忠的「吃飯擔」,是該鄉馬鳴山鎮安宮一年一度的盛事。鎮安宮的五年千歲每年正月十五舉行春祭繞境,褒忠鄉與東勢鄉五股十四庄(十四個聚落)組成主普、主會、主壇、主醮、三官首等五股,簡稱「五股十四庄」,聯合辦理、分擔祭祀與酬神事宜。其中,各庄約定每年輪流準備飯菜招待繞境陣頭及信眾午餐,在陣頭會合的地方,用扁擔挑著準備好的飯菜,提早去等候,以便慰勞,有點像「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由於十四庄輪流,所以各個庄頭,每十五年才主辦一次。對主辦飯擔的庄頭來說,十五年一次的盛事,當然「輸人不輸陣」,在外地工作的子弟一定要回家「鬥跤手(tàu-kha-tshiú)」,總要把飯擔「辦乎腥臊(tshenn-tshau)、豐沛(phong-phài)閣熱鬧」。 

飯擔02飯擔03  

全村動員辦飯擔

2012年「吃飯擔」輪到有才村主辦。幾個禮拜前,村子就開始整理環境,學校也動員老師,帶領學生在村子粉刷道路邊污舊的牆面,許多家屋被漆上亮麗的顏色,也畫了很多圖案,學生在牆壁上畫龍、畫心型圖案、畫Hello Kitty、畫她們心目中美麗家園的樣子,雖然和農村老屋不很搭調,卻煥然一新。

鎮安宮的陣頭,在清晨七點就燃炮起轎,從廟前的廣場出發。陣頭分東西兩線,分別繞行各庄頭聚落,最後在有才村正集宮前的台糖農場,一處八甲的旱田集結。根據耆老的說法,清代褒忠、東勢一帶曾流行瘟疫,居民恐慌,於是恭請馬鳴山鎮安宮五年千歲出巡繞境,終於驅除邪魔瘴癘。今天,五年千歲繞境時,每到一個庄頭,陣頭中兩位拿長竹令旗的人,一定在庄內搖旗來回衝刺,做出掃除瘟疫晦氣的儀式。

為繞境的陣頭準備飯菜點心,在其他地方廟會也是有的。但馬鳴山五年千歲,全台灣分靈的廟宇多達兩千座,這些分廟的信眾和藝陣也會參與元宵春祭活動,這些外地來的信眾隨著陣頭繞境,逐年增多,也使吃飯擔的規模越來越大,終於變成一項民俗活動。近幾年來,在主辦單位的規劃下,根據2012有才村的活動告示,參與的善男信女超過五萬人。飯擔13  

上午十點多,家家戶戶已經開始在忙著飯菜,準備的大多是麻油雞湯、肉羹、炒米粉、炒麵、油飯、貢丸湯等方便盛食的點心。有人也在自家院落搭起帳棚,請廚子來辦外燴,比較富有的人家,除了送飯擔慰勞陣頭,也準備在家裡宴請親友。

每戶人家早已擺起香案,案桌上擺著供品,還有金銀紙錢。村裡每一條道路,幾乎都排了爆竹,準備陣頭繞進村子時,焚香向神轎祈福,並點燃爆竹,驅散邪惡的污穢之氣,震響一年的福份。

有才村的一戶陳姓人家,兩三棟家屋住著親族四代,幾個年輕人正在三合院裡摺疊準備「犒賞」神靈的紙錢。當家的陳英哲說:「在外地的姪子輩都帶妻小回來了,十五年才一次的熱鬧,今年收成還不錯,單單買壽金紙錢、煙火、爆竹就花了四、五萬。」陳家三合院護龍牆上拉了一條鐵絲,正好有人把一長串無法估計長度的爆竹綿密地來回垂掛在上面形成WWWWW的「炮簾」。幾個七八歲的小孩蹲在門前路旁的一處空地,把成堆的沖天盒炮引信拉出來,一個一個擺在門前小水圳的小護堤。讓人足以想像,陣頭從前方道路轉進村子時,這裡燃起的炮聲如何震耳欲聾。 

飯擔12  飯擔11  

消失的臥龍傳奇

五年千歲所在的馬鳴山,本地人都叫馬龍山,原本沙丘起伏連接,地理師認為是「馬龍相會」格局,而稱為馬龍山。而褒忠另一處有風水傳奇的「大沙崙」,就是田洋村「龍巖糖廠」舊址的「臥龍山」。據說,大沙崙東西蜿蜒數公里,如一尾傳說中的大活龍,地理師認為是「龍珠穴」。後來清廷派了地理師故意在沙崙中間開了一條水溝,而破壞了風水,再也不可能出現真命天子。

日治時期,「臥龍山」大沙崙一帶,擁有廣闊茂盛的蔗田,大日本製糖株式會社在此投資設置「龍岩糖廠」(後更名為「龍巖糖廠」)。日本人在糖廠起造了四百名員工的宿舍,規劃了完善的公共設施:神社、公園、俱樂部、棒球場、網球場。

飯擔08 飯擔07

戰後,龍巖糖廠曾經風光過一段時間,但在1965年國際糖價下跌,加上糖廠經營不善,導致關廠,而併入虎尾糖廠。今天,台糖只剩下虎尾糖廠(雲林縣)及善化糖廠(台南市)還在生產蔗糖及相關副產品。褒忠田洋村的製糖甘蔗,在採收期,還是有台糖小火車來回載運。一節一節的小火車,行駛在蔗田之間,偶而發出長鳴的氣笛,警示安全。

龍巖糖廠關廠後,蔗田就少了。1970年代經濟十大建設時,中山高速公路需要填土土方,臥龍山的沙土被用五分仔小火車,一車一車運去換回財富,但少了沙土的臥龍山也從此在地圖上消失。 

農業鄉的新傳奇

臥龍山雖然消失了,褒忠人還是不斷在創造新的臥龍傳奇。褒忠的花生、大蒜、玉米、西瓜,其實都和糖一樣有名,是這個典型「農業鄉」的主要特產。褒忠的花生、花生糖聞名遐邇;而以現代化種植、經營的蔬菜大王陳清山,他農場生產的新鮮蔬菜,則供應了麥當勞、家樂福、7-11這幾個全國聞名的企業連鎖店。

飯擔09

 另一段褒忠人努力創造的臥龍傳奇,就是要讓全世界的華人知道,一代歌后鄧麗君就是在這裡出生的,這裡有鄧麗君的紀念館。

鄧麗君的父親鄧樞在1953年間,曾經隨軍隊駐紮田洋村,因為攜家帶眷,向村民章笨借住在合院中。鄧麗君就是在章家合院出生,出生當天還是章笨的太太章張素霞找了一支剪刀借給鄧樞,為鄧麗君剪斷臍帶。飯擔10 在田洋村長大的李堃玄,外出奮鬥十幾年,有一次與朋友聊天談到鄧麗君,想起可以為故鄉做一件令世人注目的事情。於是他回鄉,遊說鄉親,一起推動在鄧麗君出生的章家合院成立「鄧麗君出生故居紀念園區」。目前硬體已經完成整修,也得到鄧麗君家人的支持,將來會展示相關的文物。鄧麗君在糖廠村出生,雖然幾個月大就又隨著父親遷往他地;但她的歌聲那麼甜美,像出生地的糖一樣,令人懷念而不曾消逝。 

幾萬人吃飯擔,吃破金氏紀錄

吃飯擔需要開闊的場地,只有田地才足以容納那麼多人。輪流主辦的庄頭,在冬末採收作物後,預定來年吃飯擔的場地就不再耕作,而將幾戶人家毗連的田地保留為旱地。2012年吃飯擔的場地面積多達八甲(23,472坪),是台糖的蔗田旱地。活動場地,從十一點多起就開始「熱場」。場子裡的一座舞台,開始有學生上去表演,炒熱氣氛,各里各戶準備的飯食一排一排擺在地上,場子周邊搭了幾個帳棚,有宣導節能減碳、有展示社區手工藝教室成果、學校學生舞獅團成果、雲林各式農特產展示,當然也有賣冰水的小販。

飯擔06 飯擔01

 

在往昔工商業還不發達的年代,家家戶戶自己用「謝籃」裝飯食,那種挑著扁擔一家一戶接著走過田間小路,到旱田擺開熱食的景象,充滿浪漫的氣息。今天,小貨車、機車載著裝著油飯的保麗龍箱盒,有秩序地擺成一列列。據說,一口箱子的油飯,用了兩斗糯米。主辦單位以推廣農特產品,向農糧署申請補助,農糧署提供糯米,各家戶委託專業工廠煮食,所以油飯都是一個樣,各家比的就只剩下貢丸湯或麻油雞湯了。

中午時分雖然下過一場大雨,但人潮越聚越多,舞台上主持人輪流請地方首長及民意代表致詞,等到陣頭的鑼鼓聲從左右兩邊傳來,爆竹聲、沖天炮聲不斷,震耳欲聾,一片煙霧瀰漫中,東線、西線的陣頭進場就位。

最後在倒數聲中,全場數萬人「一起開動」,拿著碗筷到自己想吃的飯擔前由主人幫你盛入飯食。這一家吃過了,再換另一家,主人家一概熱情招待。幾萬人同時享用在地人準備的飯食,陣容之浩大,蔚為奇觀,確實可以考慮參加金氏世界記錄。

文資局的曾惠君(註:現任雲林縣政府文化處文資科科長)從小在褒忠長大,她回憶說:「小時候,祖母會告誡我們小孩子,如果沒有幫忙做事,千萬不要去吃飯擔」。飯擔的菜飯點心是要給陣頭吃的,在物資匱乏的年代,一般人不會跑去「白吃」;今天「吃飯擔」成為一項元宵節吸引外地遊客的活動,像鹽水的蜂炮、平溪的天燈、利澤的走尪。這也不可不說是褒忠的另一項新傳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MTi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