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影/天洛

住在北投,每當朋友約我在台北市區見面,我經常說:「那麼就約在車站附近的咖啡店,我那天剛好要進城。」朋友總是很好奇,明明住在台北,我為什麼還要說「進城」。其實,「進城」這個詞,是我從小聽大人們這樣說,不知不覺中學來的。

有一次我讀到作家吳敏顯的〈九芎城〉,提到他的宜蘭舊城記憶。他在文中描述祖父的年代,有時為了家裡舊棉被翻新、添購蓑衣、打造鋤頭、鐮刀、鐵犁等,必須專程從壯圍走路,到宜蘭河搭渡船,然後進城找工匠打理。

ER-01
▲圖說:宜蘭火車站前「丟丟噹森林」巨大遮棚,以九芎樹意象,企圖表現宜蘭「九芎城」的舊名。(攝影/蔡宏明)

對鄉下人來說,進城真的是一件大事,因為城裡百工匯集,鋪面連街,大老遠走一趟,總想把該辦的事情一次辦妥。吳敏顯的描述,讓我心有戚戚焉。宜蘭人如此,我的父祖輩何嘗不是?

宜蘭的城牆、城門、城磚、護城河早已不見,文獻中記載的繁密栽植以作為防禦工事的九芎樹、莿竹,也只能想像,變成今天宜蘭火車站站前「丟丟噹森林」巨大遮棚的意象造形。到底宜蘭舊城在哪裡?

如果沿著市中心的舊城東路,往北走到舊城北路左轉,順著舊城北路會一直連接舊城西路、舊城南路,然後接舊城東路,你會回到原來的地方。走過的馬路,底下就是今天變成下水道的昔日護城河。半路上,只要隨時向左,拐進任何一條街弄,就會進入宜蘭舊城。而這一大圈裡面,中山路、文昌路與新民路,剛好在接近圓心交叉,就是舊城的「十字大街」。

ER-02 
▲圖說:宜蘭城隍廟的木作及彩繪,呈現傳統建築之美。(攝影/蔡宏明)

ER-03 
▲圖說:楊士芳紀念林園。(攝影/蔡宏明)

探訪宜蘭舊城,別錯過昭應宮、城隍廟、文昌廟、碧霞宮這幾間與宜蘭發展息息相關的老廟。早期商貨仰賴西邊的宜蘭河水運,從西門進城,逐漸形成街肆,為了興建房舍、起造大廟,從唐山聘來木作、彩繪、泥水等匠師,因而漸漸聚集其他民生百工,相關資材與商業交易也跟著繁茂。主祀媽祖的昭應宮,十分特別,還陪祀了清代治理噶瑪蘭廳有功的三位地方官楊廷理、翟淦、陳蒸。這幾尊被地方百姓感念的官吏神像,或許根據他們的畫像雕刻,容貌及神情各異,跟一般神像的開臉截然不同。如果夠仔細,也可發現有名匠師「作對場」拚手藝的作品。

ER-04 
▲圖說:祀奉媽祖的昭應宮。(攝影/蔡宏明)

ER-05
▲圖說:昭應宮裡清代治理噶瑪蘭廳有功的三位地方官楊廷理、翟淦、陳蒸。(攝影/蔡宏明)

城隍廟香火鼎盛,廟前城隍街當年是宜蘭最熱鬧的一條街,短短幾百公尺,可以看見各種傳統手藝,如木雕、棺木、糊紙、蓪草紙花、花磚、錫藝、金石雕工藝的店鋪,既有養生也有送往,呈現了常民的生活形態及倫常價值。

走進宜蘭舊城,漫步在曲折的巷弄,穿過傳統市場,兩彎三拐,可以輕易發現許多別的城市看不到的傳統店鋪:粧佛店、刻印店、繡莊、香舖、竹器店、棉被店、榻榻米行,武營街還有手工打鐵店。南館、北館的傳統市場裡,可以看到傳統手工紅龜糕、草藥鋪,應有盡有。

ER-06
▲圖說:宜蘭舊城「武營街」打鐵店。(攝影/蔡宏明)

ER-07
▲圖說:粧佛及佛冠匠師曾永裕展示他的作品。(攝影/蔡宏明)

ER-08
▲圖說:宜蘭市北館市場內的青草鋪。(攝影/蔡宏明)

宜蘭舊城像一座沒有圍牆的博物館,每一個角落、每一間傳統店鋪,彷彿展示著文化珍寶,有發思古幽情的老建築,也有令人驚豔的傳統工藝。不需要門票,也不一定採買,走進店裡就走進匠師的工作場域,你可以仔細閱讀店裡牆面的匠師簡介、欣賞櫥櫃裡的作品。如果匠師剛好有空,或他剛好停下手中的工作,你也可以就著他的精心傑作,請教他一些匠藝門道。和匠師對話,你將發現他們匠心獨運的美學,以及人生智慧。

到宜蘭,別說你沒想到「進城」,只要放鬆心情,你會不經意邂逅暌違多年的老手藝。那時,你已經走進了百工薈萃的宜蘭舊城。

ER-09
▲圖說:在城隍廟附近可以看到糊紙匠師工作的情形。(攝影/蔡宏明)

ER-10
▲圖說:印製傳統神像(畫)、符令的木刻板。(攝影/蔡宏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MTi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