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宏明

莊普的藝術為我們提供了心靈恢復原始活力的機會,為我們提供了一處讓心靈探觸、冒險的世界。


現代人已喪失心靈活力
這是一個知識迅速爆滿的時代,一切講究效率的現代生活中,知性而科學化的精細分工制度以及便捷的資訊傳送系統,乃應運而生,成為現代文明的特徵。不可否認地,分工的精細和傳播的昌盛確實為現代人獲取新知的欲求提供了便利;但也正由於此種便利,致使現代人心靈的活力呈現衰退的現象。分工,使大眾輕易而不假思索地「享用」專業研究的成果或一言以蔽之的智慧;資訊媒體則無時無刻地反覆重述被經過汰選的訊息,甚至藉著聲、光、色彩將傾巢的「二手經驗」或粗糙不真的感官印象,強加於一般人的心靈。好逸惡勞的習性再加上不斷的污染,現代人的心靈逐漸喪失對大千世界進行觀照、處探、組合等等純真的活力。在藝術領域中,創作者與觀眾心靈交感的作用也普遍依賴不純粹的經驗基礎,來自文學或影視的二手經驗常被引為媒介;專注於內裡探討與反省的藝術家或許還能避過這些窠臼,大部份觀眾則一直在狹隘的二手經驗上移情模擬,這種似真實幻的情緒反應,使得藝術品產生單一的及概念化的傾向。

因此,不少警覺到這項藝術危機的作家,乃矻矻於尋索一條新的創作途徑,希望能免除單一及概念化的傾向,而使藝術重展多彩的原質,使心靈面對藝術時能觸發較原始的活力。這樣的創作與欣賞已不再是藝術家與觀眾之間唯一的單行道或迅速而流量甚夥的刻意營造的高速道;而是一片未開發的山林,觀眾能在其間優游、或摸索前進,他們不可能抵達特定的觀光勝地,卻能在跋涉的過程中領賞自己發現的景色,體會屬於自己的全真的樂趣。莊普作品所展現的,便是此種典型。

「我深信內在世界,可能比肉眼所見的世界更真實。繪畫只要完成自己就好了。」莊普曾在一篇創作手記中,如是透露自己的創作觀。莊普的作品並不模擬肉眼所及的世界,也不在呈現或再現現實世界的事物形象,它沒有任何的特徵,或是利用二度空間的色彩、線條去產生三度空間的幻覺(illusion)。莊普的作品自然也不會去敘述任何故事,或闡述某種觀念;至於所謂的「完成自己」,最可貴的還是在於自我完成的過程,而不是最後的狀態。

對傳統素材的突破,是莊普作品最大的特點。大致分類,其素材的運用包括:在紙上裱貼不同質地的紙張、畫布上縫線、卡紙上穿綁條狀皮革,而這些也常混用了鉛筆、粉彩、墨汁、壓克力顏料、油彩或印刷品裱貼等(但往往非作品重點)。從形式上來看,棋盤式小方格(或四方連續的小單元)、無意識的線條、數字或符號等,構成了莊普作品的素淨風格。莊普所採用的材質,有些保留了材質本身原有的質地,有的則染上色彩(有書法式的線條也有甩洒的流滴),而這些材質的應用及結合常是經過「破壞」的……例如用針紮縫,用刀片切割或劃、挑、撕,或加壓力使紙張皺成一團等等。莊普利用這些「破壞」表面的技法,將不同的材質巧妙結合,組成作品純屬物質性的肌理(texture)。


心靈與材質交感
莊普的創作不全然是一種遊戲,而是介於設計與遊戲之間的活動。當他面對兩種偶然並置的材質時,也許自潛意識中產生將之結合的衝動,但隨即,他的心靈也展開了一連串觸探材質的冒險。這種觸探有時能很快地將莊普帶往清澄的秩序,但也常遇到碰壁而後迷途搜尋的情境。莊普作品就其本身來說,這種動手製作之前的心靈與材質的交感極為重要,也是最有價值的部份。他說:「我的作品如果含有『設計』的話,只在於思考素材如何夠澄的問題,而這往往佔了一件作品製作的百分之七十。」

我們當然很難明確地指出莊普在製作一件作品時,其心靈與材質交感的程度和活動的終極界線;可是根據莊普的口述,我們可了解製作時他如何使精神達到完全舒展(亦即處在心無雜念)的狀態。他常先在畫布或紙張上用鉛筆打好小方格,然後用針線很規律地紮縫,或用刀片輕輕割劃紙張表層再行挑撕,這些手工動作極為規律,以致於令人專注而忘我,更由於這些反覆進行的單元只是莊普組構不同材質的痕跡,所以不具備特別的意念。

材質的直接展現以及各種組構的肌理,在觀眾面前展現的時候,已經遠離了雜蕪的先設理念。我們不再受到形象的暗示而被牽往一個固定的、狹隘的想像空間,到底莊普製作這些作品時的情境是何等狀況已變得無關緊要,因為他把全真的物質無所訴求地安置在框架(frames)的表面,讓我們得以用自發的心靈去與材質交感。因此,莊普的藝術為我們提供了使心靈恢復原始活力的機會,為我們提供了一處讓心靈探觸、冒險的世界。在迷戀寫實風格達數十年之久的台灣畫壇,莊普的出現,無疑更具備了重要的意義。

——1983年6月  莊普個展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MTi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