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初讀天洛少作《人間》詩集
文/孟樊

一、詩人信守的創作理念
在《SL和寶藍色筆記》詩集的序文中我曾提到:「三十歲以前,寫詩最勤;但詩的真正戰場則在三十歲以後,很多人過不了這一關。」當時我這一番自我砥礪的話,如今憶及,正巧也可用在詩人天洛身上。天洛卅歲之後的詩作,我無緣見到——因為迄今為止,他只出版過一本詩集,之後他和台灣詩壇的關係幾乎像是斷了線的風箏,再難以牽繫,印象所及,已不復在詩刊或報紙副刊上看到他的作品。雖然後來他告訴我,其實他的創作並未完全中斷,只是所寫的詩一直塵封在抽屜裡,未曾拿出來發表而已。卅歲之後的天洛,確切地說,是以一個藝評家的身份出現的,而此時我們也可以看到一個感性的天洛到理性的天洛的轉變。
這個身份的轉變可否也驗證在「做為一個詩人」的天洛身上?這個答案恐怕非得等他將中晚期之後的「壓箱寶」悉數拿出來「公諸於世」(發表或出版)才能揭曉。然而,從最近一次的交談中,讓我隱隱然感覺,他在少作《人間》詩集中所秉持的理念:「寫詩原本是單純的,只是個人完成自我的手段之一」(見該詩集序文),至今似乎未曾改變,儘管他也透露,之後晚出的詩作亦有切入現實者。如同他在《人間》的自序中所說:「任何冠冕堂皇的口號或是偉大的目的都可能使一個寫詩人的心靈受到扭曲」,所以他堅持在其創作過程中「只處理自己熟悉或關心的情緒,真誠地用詩記錄下來」——這樣的創作信念,即使日後他以藝評家的面目面世,仍然始終一以貫之。
如前所言,既然無緣見到他中晚期之後的作品,在此只能展讀天洛的少作《人間》,也就以這本詩集略述我讀後的幾點感想。

二、社會性的個人情懷
《人間》收錄的卅八首(實為四十八首,蓋其中〈流星兩首〉、〈蒼顏書生三疊〉、〈顏色三題〉、〈戰事六首〉等四首皆為組詩),詩成於一九七0年代的後半期至八0年代的初葉。當時是台灣社會開始沸騰的時代,政治及社會運動蓬勃展開,詩壇也受此氛圍的波及,出現批判當道及主流詩潮的異聲,與天洛同時期的詩人,很難不對此新局勢的形成無動於衷,陽光小集的崛起即為顯例,而政治詩於此際的出現以至於後來的興盛,更是這些反思、批判的眾多「異聲」中的佼佼者。然而,此時由天洛所構築的「人間」卻和這股新興的詩潮無涉,在他這座詩的「人間花園」裡,「雖然雜存著對現實的諷喻」(如〈人間〉、〈對話錄〉),卻不見他自己所說的諸如「為時代證言」、「為貧苦大眾發言」或「嚴重關切現實」等等所謂的「崇高的題材」(見序文),有的只是他個人生活經驗的陳述,或內在冥想,或直接詠懷,或寄託性情,可以說這是「一本極個人化的詩集」。
在寄託性情方面,〈病酒〉、〈樹〉、〈書法〉諸詩堪稱代表。〈病酒〉中的詩人「披掛一身酒影/踐踏過杯中斜開的市街」,在不知名的小城中信步徘徊,聆聽小溪清唱,沽酒賞景,「看到蔚綠的山/啣住初晴的天空/輕輕吐納/白雲」,顯現出詩人一副氣定神閒、從容不迫的生活模樣。〈樹〉中的詩人則成了「孤獨的一棵樹」,多麼渴望飛翔,「學著風中的雁行追逐和暖的季節」,盼望化成「裊裊的輕煙一縷/隨著風液落在山中/匯為溪流灌溉田林綠莊」。至於〈書法〉一詩,詩人寄愛於臨摹,取材特殊:水是淚、墨是情感,硯池是時間,將學習書法的「教戰守則」比喻為一則「愛的箴言」:


淚多墨就淡了
容易傷透心紙暈糊字跡
情感研磨太稠
又怕拖筆生澀
只好耐心慢慢
將淚情感和時間
調和


而這則「愛的箴言」也正是他將情思「躍然於紙上」最具體的表現。
在直接詠懷方面,或孤寂(〈雨停,在午後的寂寞〉)、或淒清(〈昨夜風去〉)、或幽思(〈春光〉、〈鳥語黃昏〉)、或感傷(〈離別欲雨車站〉)、或鄉愁(〈落葉歸徑〉、〈回家〉、〈牙月〉)……諸種情懷不一而足,其中詩人較為刻意經營的顯然是一種對於愛情的懷抱,卷三所收錄的十首悉數皆為情詩,例如〈如果妳來〉一詩的第一段底下這樣的表白:「如果妳來,小穎穎/別忘了為我帶來一首詩/寫在妳娟秀的長髮/牽著風以及銀河的顫動/讓我懸在寂靜的窗簷/我終日凝眸的窗簷外/那棵沈默的樹/枝椏,便會開始/歡唱」這類「情懷」的吟詠十足構成「感性天洛」的最大要素。從天洛這樣的「直接詠懷」中,亦可看到少年天洛溫婉性情的一面。
至於在內在冥想方面,天洛喜以曖昧的敘事方式製造一種莫可名狀的意境,而其意境之莫可名狀實因此係出自他具私密性的內在冥思,〈人間〉與〈無子花的故事〉二詩最具典型。在〈人間〉中,詩人冥想自身似從前世來到「人間」,來到一座莫名的「江河圍擁的城市」,然而滄海桑田,往昔「渡河的津口」依稀莫辨,人間世中雖然還有人為他的詩句亮燈激辯,惟燈花已然萎盡,挖土機及採石機價價作響,「高舉粗壯的手臂」擎起「城市發跡的榮華」,鳥獸盡散在「街水流竄車聲如虎」的城市,使得這位依時來到人間如幽靈般的詩人,為著前世已被遺忘的詩名而哀傷。在〈無子花的故事〉中,詩人則自前世的冥想裡遁入另一個夢境,訴說自己在「空虛飄零的季節/總想起被人扼殺的無數子裔/唉,我是無子花」,然後便開始搬演一齣齣主角身份不明的「夢中戲」。


三、追憶的緬懷與鄉愁的召喚
天洛所構築的「人間花園」,就如前述〈人間〉一詩中所表露的緬懷情緒,裡面瀰漫著濃濃的追憶氣息。〈人間〉中那位虛擬的飄盪的詩人幽靈,從歷史返回這已建起王城的台北盆地,只見「盆地中遨翔的禽類/因人聲湧至匿跡」;然而現時的繁華已將過往的歷史擠到邊緣,包括詩人的詩名以及「古老的行業」,使得詩人亟欲藉著幽靈之口在這首詩第二節的末段拈出主題:「記憶,是的記憶早經渙散/像風中雜遝紛紜的跫音/人群足履下一朵朵/一開即逝的/花」。在〈夏決〉(一反古時秋天行刑的慣例)一詩中,連受刑人最在乎的物事也是那種緬懷的愁緒,向著漸漸枯萎的陽光,「低低暗詠杜牧的揚州夢:/寒燈思舊事/斷雁警愁眠」,竟然不是被殺戮一事。過往的記憶或回憶的影像,屢屢爬上詩人心頭,諸如底下這些詩行:「回憶,好涼嗯像極了露重的夢寐」(〈斷歌〉)、「我們都倦了,倦了/遺留在水草後的記憶」(〈仲夏夜之夢〉)、「或者像鳥吧/把我的足跡拉成一條記憶/從地平的這邊走來」(〈逆旅〉)、「難怪鄉道在早歲的記憶裡總頹喪成蕪雜的衰草」(〈落葉歸徑〉)……。
追憶成為天洛「人間」歲月中一個極為醒目的主題,主要和他擅用古典素材與古典意象有很大的關係。不說別的,光是提到以下這幾首詩的題目,便可嗅出「人間花園」中所散發的古樸味:〈蒼顏書生三疊〉、〈夏決〉、〈早春寄北〉、〈賦別〉、〈斷歌〉、〈夢鵲橋〉、〈逆旅〉……。他像是中文系畢業的高材生,在《人間》中隨處撥弄古典情思,以古典意象縱橫於紙頁之間。〈蒼顏書生三疊〉及〈夏決〉以古典題材入詩就不必說了,類如底下這類古詞句在《人間》中俯拾皆是:「貶謫放逐」、「御風漂流八荒」、「新眠的月光和幽螢」、「且撚早衰的鬢」、「幾巡狼藉」、「火榴哀泣」、「八里春風/茶肆里,奴正伴著弦音」、「飜飛的酒旗」、「沽買酒罈中含蘊千年的/白雲」、「步出黃昏酒肆/驚見落虹垂墜」、「撥動瘦馬頸項間/冰冷的鈴聲」、「擾亂一院落香馥」……。其中令人最為印象深刻的不啻是〈斷歌〉一詩,這首男人凝視(male gaze)的新閨怨詩,幾乎是復古詩詞的翻譯版。
古典詞句滲有古典意象,進一步形塑古典意境,其中以〈顏色三題〉為最。〈顏〉組詩中標示的三題分別是:「眉」、「眼」、「唇」,惟詩人旨在寫景而不在狀物,這是一首極為出色的寫景詩,不僅讓讀者的視覺,還包括聽覺、嗅覺、味覺以至於觸覺全被挑動起來。詩人以古典意象釀造出一種令五官同時「肅然起敬」的古典意境,確引人發思古之幽情。試看第一題的〈眉〉,便證明我所言不假:

一轉眼一探身
春色,依著綺繡的窗櫺
將翠綠傾窗瀉下

屏山外
凝遲的風低低送爽
面臨波光萬頃
纖細的柳尖正試妝憐影
卻為鷓鴣偶啼

春雨飛香
稀疏的汀蘭玉般撥弄
一曲琵琶
伴著山巔,兩縷青煙
纏綿
傳顰

這類古典意象混著追憶的緬懷情緒到了詩集中的卷四,一變為回歸/返家的主題。從〈樹〉中孤獨的樹化為裊裊青煙隨風漂泊開始,自此「逆旅」便成為「一路一路的飛塵」。在緊接著的〈逆旅〉中,詩人即夢想自己就是「一棵能煙化的樹」,「在飛散以后」,連「遺忘的鄉音也開始流浪了」。然而流浪的「旅程」日久,終究是要「回航」(〈旅程〉),否則「悔恨將匆匆掠過/衰亡再三侵擾的/歲月」(同前);於是,「回家」的主題在此躍出,儘管「回家的路總是迢遙/馳馳的列車/怎樣也越不過一站站的小驛/怎樣也撥不動一朵朵/一嶽嶽怵目千山的白雲」(〈回家〉)。行過千山跋涉萬水,宛如「落葉歸徑」,惟近鄉總是情怯,詩人始「把怯情緊緊裹住塵遊的面頰」,因他感受到「久違的青山殘退在炊煙後頭,老母的黃顏隨雁聲飛落。過得斷橋,滿徑的落葉陌生,圍住歸路」(〈落葉歸徑〉),端的是一幅「少小離家老大回」的畫面——然而,無論如何,家畢竟是回來了,在靦腆的嬌妻的懷抱下,有冬陽迴盪在小小的溫暖閣樓裡,詩人遂發出如下的慨嘆:「『是的/我回來了/冬天就要過去/美好的春光美好的/春光即將隨我/住在這裡』」(〈家〉)。
這是詩人的鄉愁的召喚!正因為鄉愁的召喚——例如詩人在回家的路上「風總是吹著/向故鄉淡淡的哀愁」(〈回家〉)——詩人才要返家;這裡詩人秉持一種殊異的哲學,亦即〈三旬〉中所明言的:「年過三旬」「不宜再江湖居家」,「因為三旬,無非/大勢已去塵埃/落定,一如年少激情/更易浮幻虛名,無非/家有高堂弱妻,無非待哺/嗷嗷幼子,無非/江湖奔馳/如故」;「所以年過三旬//凡風飄花落,凡雪降/月明一概不宜」——甚至連「情詩亦不宜」。其結果是服膺於鄉愁召喚的詩人,在落葉歸徑返家安居之後,從此也退出台灣詩壇,只遺下《人間》孤本流傳在人間。


四、意象語言與敘事體的運用
如前所述,或許由於天洛擅於製造古典意象,他的意象語言始終予人有極為典雅的感覺。即連僅有的幾首科幻詩諸如〈旅程〉、〈幽浮‧UFO〉、〈流星之二〉等亦皆如是。詩人是擅用意象語的高手,例如:「任鳥飛去,藍天/用一條條長線繫掛/大塊小塊的白雲/定定垂落」(〈孟夏蘭潭十四行〉)、「粉紅花蝶/紛紛撲落草尖輕細的/春光」(〈春光〉)、「來回穿梭的水禽,輕巧地/劃割秋思,成一片一片的風」(〈秋〉)、「僅僅承受一夜山雨/洗涮過夢魘的蘆葦/怎會一下子/就白花花地移植到我年輕的雙鬢」(同上)、「溫和的冬陽/被旋飛在驛站廣場前的白鴿/拍得片片碎落/片片碎落緩緩,緩緩/飄跌在妳光滑的髮尖」(〈賦別〉)……生動的意象,令人沈吟不已。
除了典雅的意象用語之外,天洛在語言呼吸的節奏上特別使力,前所舉〈賦別〉中的句子,在描寫陽光被白鴿的翅膀拍得片片碎落的速度感時,特別將四字緩緩斷成兩截,使節奏的速度因此而緩慢下來。又如〈仲夏夜之夢〉中第二段的前三行:「潺潺的那季節,我們/我們都倦了,倦了/遺留在水草後的記憶」;〈風箏〉中的「把城市的煙塵拋下/繫在心頭的這絲長線/照樣送你廣遠的視野/固定飄浮,必定省事必定/比飛鳥引人矚目」;〈戰事六首〉的第一首〈戰事〉中末尾的「星星自是星星,涼露/自是涼露,急勁的風自是/急勁的,風。」;以及前述〈三旬〉詩中以「無非——」重複的句子等,詩人利用重複的節奏(語句或詞彙),加上適度的斷句,令語氣驟止(兼有懸宕與強調的效果),以製造其聲韻之美。此外,在修辭上,天洛慣用頂真連句——這也有助於其音韻的調節,節奏感由此更顯突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如〈病酒〉一詩了。是詩中不僅段與段之間(前段末行與後段首行)以頂真格相連,更有層遞的效果;直至末段,前後詩行順序正好和首段詩行互相顛倒,使該詩搖身一變為迴文詩,自首行往後讀或從末行往前唸皆通,他在形式上嘗試實驗的企圖,由此可見一斑(〈無子花的故事〉第三節中的「砰砰」聲往下再往左橫走以至於往左上斜行的排列,也是他大膽的實驗之作之一)。
然而,天洛的《人間》最富個人特色的創作手法,毋寧是對於敘事體(narrative)的運用了。他的諸多詩作中,不論長詩或短詩,常寓有故事在其間,長者如〈人間〉、〈蒼顏書生三疊〉,短者如〈夏決〉等,宛如一則極短篇,其中扛鼎之作莫如壓軸的〈對話錄〉長詩了。〈對話錄〉一詩近二百八十行,儼然是一篇「愛情小說詩」(頗有自傳的味道,詩中主人翁宛如詩人天洛的化身),詩中男女從初識、交談、互訴衷情、彼此心領神會,以至於分離與重逢,故事完整,敘事的進行中藉由男女的「對話」(詩題主旨所在),交代了一段又一段往前推展的情節,讓我們在讀詩之餘同時感受得到小說敘事的魅力。天洛說他手中還握有不少未發表的百行以上的長詩,相信這些敘事長詩都是最具功力與魅力的作品。


五、感性天洛的下一步
天洛的少作,柔美溫婉者居多,從他擅用的幾種經常出現的意象語,諸如花、風、雨、雲、星、月、夜、夢……盡皆「風花雪月」之辭足以見之,這些被用老的意象語言恐怕是他在中晚期之後猶待克服之處。或許由於這些經常出現的意象予人印象甚深,加諸其詩作自然散發的古典味道,難免使其詩風偏向「陰柔之美」,依此看來,天洛少時構築的「人間花園」,似有前輩詩人鄭愁予進出其間的身影,也就是頗富「愁予風格」。但我敢斷言,這位溫婉的「感性天洛」,早已經歲月的淬煉轉型為「理性的天洛」了。儘管如其所言,直至今天,他向來堅持的「詩是個人自我的完成」的創作信念依舊不變,但總會有智慧靈光閃爍其間,並非只朝硬調轉向而已。
作為天洛的好友,在此衷心期盼他能儘快釋放往昔被他刻意禁錮的繆思,另起一座嶄新的花園。 
——2002年12月9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MTieu 的頭像
    HMTieu

    遺忘錄

    HMTi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