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影/蔡宏明
前言
此文是2012年為文化部文資局《臺灣臉書:用心生活》所寫,報導雲林縣褒忠鄉田洋聚落文化資產區域環境整合的成果。2014年元宵節前夕,看到電視上播出褒忠馬鳴山五年千歲繞境「吃飯擔」活動,重新分享,讓大家瞭解文資局與在地文史工作團隊努力的故事。
農曆正月十五是元宵節,但對褒忠人來說,是五年千歲繞境「吃飯擔」的大日子。當許多地方熱鬧著燈會、燈謎的時候,幾乎所有外出工作的褒忠子弟,都在這天趕回家,就像過年與家人圍爐吃年夜飯那麼重要。
褒忠的「吃飯擔」,是該鄉馬鳴山鎮安宮一年一度的盛事。鎮安宮的五年千歲每年正月十五舉行春祭繞境,褒忠鄉與東勢鄉五股十四庄(十四個聚落)組成主普、主會、主壇、主醮、三官首等五股,簡稱「五股十四庄」,聯合辦理、分擔祭祀與酬神事宜。其中,各庄約定每年輪流準備飯菜招待繞境陣頭及信眾午餐,在陣頭會合的地方,用扁擔挑著準備好的飯菜,提早去等候,以便慰勞,有點像「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由於十四庄輪流,所以各個庄頭,每十五年才主辦一次。對主辦飯擔的庄頭來說,十五年一次的盛事,當然「輸人不輸陣」,在外地工作的子弟一定要回家「鬥跤手(tàu-kha-tshiú)」,總要把飯擔「辦乎腥臊(tshenn-tshau)、豐沛(phong-phài)閣熱鬧」。
全村動員辦飯擔
2012年「吃飯擔」輪到有才村主辦。幾個禮拜前,村子就開始整理環境,學校也動員老師,帶領學生在村子粉刷道路邊污舊的牆面,許多家屋被漆上亮麗的顏色,也畫了很多圖案,學生在牆壁上畫龍、畫心型圖案、畫Hello Kitty、畫她們心目中美麗家園的樣子,雖然和農村老屋不很搭調,卻煥然一新。
鎮安宮的陣頭,在清晨七點就燃炮起轎,從廟前的廣場出發。陣頭分東西兩線,分別繞行各庄頭聚落,最後在有才村正集宮前的台糖農場,一處八甲的旱田集結。根據耆老的說法,清代褒忠、東勢一帶曾流行瘟疫,居民恐慌,於是恭請馬鳴山鎮安宮五年千歲出巡繞境,終於驅除邪魔瘴癘。今天,五年千歲繞境時,每到一個庄頭,陣頭中兩位拿長竹令旗的人,一定在庄內搖旗來回衝刺,做出掃除瘟疫晦氣的儀式。
為繞境的陣頭準備飯菜點心,在其他地方廟會也是有的。但馬鳴山五年千歲,全台灣分靈的廟宇多達兩千座,這些分廟的信眾和藝陣也會參與元宵春祭活動,這些外地來的信眾隨著陣頭繞境,逐年增多,也使吃飯擔的規模越來越大,終於變成一項民俗活動。近幾年來,在主辦單位的規劃下,根據2012有才村的活動告示,參與的善男信女超過五萬人。
上午十點多,家家戶戶已經開始在忙著飯菜,準備的大多是麻油雞湯、肉羹、炒米粉、炒麵、油飯、貢丸湯等方便盛食的點心。有人也在自家院落搭起帳棚,請廚子來辦外燴,比較富有的人家,除了送飯擔慰勞陣頭,也準備在家裡宴請親友。
每戶人家早已擺起香案,案桌上擺著供品,還有金銀紙錢。村裡每一條道路,幾乎都排了爆竹,準備陣頭繞進村子時,焚香向神轎祈福,並點燃爆竹,驅散邪惡的污穢之氣,震響一年的福份。
有才村的一戶陳姓人家,兩三棟家屋住著親族四代,幾個年輕人正在三合院裡摺疊準備「犒賞」神靈的紙錢。當家的陳英哲說:「在外地的姪子輩都帶妻小回來了,十五年才一次的熱鬧,今年收成還不錯,單單買壽金紙錢、煙火、爆竹就花了四、五萬。」陳家三合院護龍牆上拉了一條鐵絲,正好有人把一長串無法估計長度的爆竹綿密地來回垂掛在上面形成WWWWW的「炮簾」。幾個七八歲的小孩蹲在門前路旁的一處空地,把成堆的沖天盒炮引信拉出來,一個一個擺在門前小水圳的小護堤。讓人足以想像,陣頭從前方道路轉進村子時,這裡燃起的炮聲如何震耳欲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