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影/天洛
每一次到新竹,一定不會錯過城隍廟,也像許多人一樣,到廟口品嚐美食。不過,我總是先進廟裡,在香煙裊繞的大殿中,讓行旅匆匆的心靜下來,通常沒有焚香,只用雙手合十,屏氣凝神地致上虔誠的禮敬。對神明的禮敬是從小長輩教導的規矩,但合掌致敬也是對傳統廟宇建築及工藝的尊重。
圖說:新竹城隍廟彷彿擠在熱鬧吵雜的市集裡。(攝影╱蔡宏明)
新竹城隍廟創建於1748年(清乾隆13年),已經有265年歷史。當初只是正殿為主的兩進建築,經過歷代的修建及擴大,成為今天三開間、三進兩廊、左帶觀音殿的規模。
圖說:香氣與油煙味混雜、蒸騰,招客聲此起彼落。(攝影╱蔡宏明)
一般的大廟總有開闊的廟埕,但新竹城隍廟不一樣,彷彿是擠在一個熱鬧吵雜的市場裡。廟的側邊小店櫛比鱗次,從對街只能望見緊貼著小店屋頂突起的山牆和燕尾起翹的屋頂。廟埕被小店團團圍住,僅留一條小小的通道通往大馬路,通道兩邊盡是各式各樣的小吃店,香氣與油煙味混雜、蒸騰,招客聲此起彼落。店裡坐滿食客,個個低頭吃食。生意興隆的小攤前,還站著候位的觀光客,店家端著剛盛好的熱食,大聲借路……
這真是一幅有趣的常民生活景象。可惜許多外來的觀光客,不曉得他正在一座古蹟旁享用美食。他們往往忽略了前殿中門那對古樸的青斗石石獅、名匠辛阿救生動細膩的龍柱,當然也不會留意那些雕刻精美的斗栱、花窗、八角藻井,和1887年(光緒13年)城隍爺庇佑民眾,降雨解除旱災,而獲得光緒皇帝敕賜的「金門保障」匾額。許多歷史和傳統工藝美學,彷彿被一片蒸騰的油煙遮蔽,剩下被觀光客以手機快速掠取、打卡的畫面。但這就是文化的一種面向。
圖說:「金門保障」匾額是清光緒皇帝所敕賜。(攝影╱蔡宏明)
這裡是新竹最早發展的區域,離城隍廟只有幾條街的關帝廟附近,還保留著清代老街輻軸發展的軌跡。從今天被稱為「新竹第一街」的核心區域,往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延伸出通往竹塹城城門的馬路,這幾條當年熱鬧的街肆,後來在日治時期經過市街改正,留下不少立面精美的街屋。中央路還有泉香茶行、錦興香燭行、宜古齋、竹茂行、逢春堂、泉馨松記等多家百年老店。其中,位於三腳窗的泉香茶行,磚砌廊拱搭配長型窗戶,細密的簷間線腳,嵌入綠釉花磚的欄杆和古樸的紅磚,標記著時代轉換的折衷式美學。
圖說:泉香茶行的建築,標記著時代轉換的折衷式美學。(攝影╱蔡宏明)
常民生活的文化紋理,可以從「暗街仔」、「屎溝巷」、「三角公園」這些老地名追尋到演變的線索,更能從傳統的「中央市場」印證活化的力道。在午前時刻穿過市場,不僅看到魚肉蔬果的攤販、看到傳統布莊、糕餅店、南北貨、醃漬醬菜店、日常五金百貨店,也會看到媲美購物頻道商品推銷的叫賣。
圖說:熱鬧的中央市場。(攝影╱蔡宏明)
從城隍廟、中央街的百年老店、中央市場,走到建國公園、關帝廟,可以發現時代更迭的軌跡。老樓房的亭仔腳,看起來有點歷史的店鋪,偶而穿插幾間新式店面,裝飾著懷舊圖像的餐廳、咖啡廳、糕餅店,以類文化的情調吸引顧客。只有建國公園老人很悠哉,坐在圍著大樹的圓形水泥矮圈上,抽著煙閒話家常,或賭著一盤一百塊的暗棋。
圖說:建國公園的老人,其實不折不扣也是活的文化資產。(攝影╱蔡宏明)
一般人總不會意識到自己活在歷史裡,往往不知身處古蹟中。每當我疑惑,文化是什麼?文化資產是什麼?常常想起建國公園的老人。這些老人或許不懂什麼叫文化,可是他們記得自己怎麼在這個城市活過七八十個寒暑,知道許多竹塹城的掌故。他們不折不扣也是活的文化資產。說不定他們到城隍廟,也是直接坐在熟悉的小吃攤前,大叫一聲:「一盤炒米粉、一份雞卷、一碗貢丸湯」。
圖說:身在古蹟中,幸福感油然而生。(攝影╱蔡宏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