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綠島的夜風中,讓星星陪我們,一起看電影
文╱蔡宏明
在夜晚的露天空地架著布幕,放映機嘎嘎在繁星點點的暗夜裡放出一道流動的光影,海風偶而吹動,布幕上劇中人也隨風微微晃動,但黑白電影的悲喜劇,劇中人的對白卻緊扣著觀眾的心……
「對綠島人或綠島的遊客來說,連續放映長達兩週的人權電影院,確實是一個很吸引人的好消息!我們綠島人一年到頭難得看一次電影,而夏天是綠島旅遊旺季,來島上度假的觀光客晚上也可以多一項有意思的活動!」綠島的一家民宿業者聽到「人權電影院」時,十分開心,表達出心中的期待。
綠島沒有電影院,綠島人當然沒有電影可以看。對今天的綠島人來說,平時只能看電視消遣,想看電影,除非到台東,要不只能租片光碟在自家客廳盯著螢幕看。但「看電影」卻是老一輩綠島人難忘的經驗:在夜晚的露天空地架著布幕,放映機嘎嘎在繁星點點的暗夜裡放出一道流動的光影,海風偶而吹動,布幕上劇中人也隨風微微晃動,但黑白電影的悲喜劇,劇中人的對白卻緊扣著觀眾的心……。
在進行綠島人權文化園區的史蹟史料調查時,我們採訪了在綠島鄉公所服務幾十年現已退休的陳新傳老先生,他告訴我們許多新生(政治受難者)與綠島人之間感人的故事。當時新生訓導處(監禁「政治犯」的集中營)在特定節日偶而放映電影,處部總會派出軍用卡車,到各個村落載老百姓到營區一起「軍民同樂」。戒嚴的時代,綠島的集中營裡放映的黑白電影,免不了反共愛國、政令宣導這些八股;然而在還沒有電視的年代,那可是綠島人出海捕魚或上山種田辛勞一天後,難得的娛樂。「看電影」既是政治受難者與綠島人共同擁有的記憶,綠島人權文化園區一年一度的藝術季,放映一系列人權紀錄片與劇情片的「人權電影院」,就具有不凡而深遠的意義。
「人權電影院」將於7月10日先在國立台東生活美學館放映三部綠島園區製作的紀錄片:《綠島的一天》、《火線任務》、《我的人權之旅》,同時舉行座談。接著自7月11日起至7月25日在綠島人權紀念碑公園,每晚放映一部紀錄片和劇情片。園區製作的紀錄片,都是台灣白色恐怖時期受難者的真實故事,他們透過鏡頭回憶所遭受的人權迫害,極為感人,年輕世代從他們的證言中,將可瞭解台灣歷史真相。另搭配放映的,有受全球人權工作者關注的人權紀錄片:《皮諾契案》、《殺人機器S21》、《長夜將盡》、《我雖死去》,以及劇情片:《竊聽風暴》、《檸檬樹》、《旅行之歌》、《A級控訴》、《再見曼德拉》等。
智利於軍事獨裁者皮諾契將軍統治時,曾造成四千人消失、遇害,數以萬計的人民被凌虐與普遍性的流離失所,《皮諾契案》就是關於這段人權歷史的相關控訴。1974-1979赤柬(紅色高棉)約有二萬人在審問中心S21被審訊、拷問、謀殺,《殺人機器S21》片中,兩名S-21倖存者,及多名前監獄衛兵、拷問者、醫生等,回到惡名昭彰的死亡現場回顧過去,彼此對話,十分動人心魄。《長夜將盡》則是南非屠圖大主教主持「真相與和解委員會」,調查南非種族隔離時期,受難事件的紀錄片。《我雖死去》是中國獨立製片胡杰拍攝,回顧文革期間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女子中學副校長卞仲耘在校內被紅衛兵學生打死的記錄片。該片在中國遭到當局禁演,這次排入綠島「人權電影院」片單,是在台灣第一次公開放映。
片單中的劇情片,都是人權事件(或故事)為背景鋪陳的電影。《竊聽風暴》呈現了前東德情報網絡的概況,刻劃當時白色恐怖氛圍,曾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檸檬樹》根據真人真事改編,敘述巴勒斯坦寡婦薩瑪和鄰居—以色列國防部長對抗的故事。《旅行之歌》以90年代初的「波赫戰爭」為背景,敘述戰亂中被強姦的婦女,始終被陰影籠罩的故事。《A級控訴》是九十年前,超過百萬亞美尼亞人,遭到土耳其人大屠殺的歷史事件電影。《再見曼德拉》改編自羅賓島獄警桂格里所著之同名小說,重現南非如何從法西斯主義當道的種族隔離政策,進展到民主自由的過程。
這麼多經典的人權紀錄片及劇情片,就是在台灣也難得一見。值得一提的是,在台東(7月10日)及綠島(7月11日)的首映座談會,邀請了紀錄片工作者,《綠島的一天》導演洪隆邦、《我的人權之旅》導演陳育青、《火線任務--台灣政治犯救援錄》導演陳麗貴,及曾經參與救援台灣「政治犯」的Lynn Miles(梅心怡),與觀眾對話。11日晚上「人權電影院」開映前,還有「和平歌唱」小型演唱會熱場。
不需要門票,沒有清場,用先進的數位化放映設備(不是老式的蚊子電影),有綠島最環保的清新空氣,夏夜涼風徐徐送爽。這樣的「人權電影院」,肯定是今年夏天綠島最吸引人的夜間活動!
註:本文為2009年綠島人權文化園區「人權藝術季」活動「人權電影院」而寫。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