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詩人蘇紹連《鏡頭回眸》的美學探索
文/天洛

這幾年,詩人蘇紹連在臉書發表了難以數計的攝影作品,我每天只要上網,一定先睹為快。蘇紹連的攝影,紀錄著生活的片段,影像構成和光影十分講究,跟專業攝影家沒有兩樣,都已具足獨立作品的條件。然而,詩人也常在發表攝影作品的同時,發佈與影像呼應的詩作,以詩句傳達更為深遠而耐人尋味的意涵,進而擴充、延伸了影像在我心中的想像與感受。

P_20161012_140555-1a

(圖片說明:蘇紹連《鏡頭回眸:攝影與詩的思維》,2016年7月由新世紀美學出版社出版。攝影/蔡宏明)

「攝影」和「詩」原本是兩種不同形式的創作,但在蘇紹連的創作世界裡,似乎來自心靈深處的同一個源頭。蘇紹連寫詩已經超過半世紀,自然累積厚實的詩藝美學基礎,當他拿著相機展開新的藝術探索,便不斷寫下「攝影」與「詩」的美學思辨札記。最近他把數年來隨手的美學札記,加以深化、整理,彙集成《鏡頭回眸:攝影與詩的思維》。他在這本書的序言中說明了「回眸」的種種必要,包括:發現全新的創意、釋放與投射觀照的情感、喚起主客體的靈魂而互相對話…。蘇紹連說:「所以我們回眸,是對我們的視覺世界注目及致敬。」

Su-01

(圖片說明:蘇紹連在臉書發表的「攝影/詩」作品。圖片取材自臉書。)

詩人蘇紹連「對視覺世界注目及致敬」的態度,讓我想起寫詩又畫畫的唐代詩人王維,也想起了一個有趣的問題:如果王維出生在網路科技昌明,而且數位影像技術不斷翻陳出新的現代,他會發展出什麼樣的藝術?

「藝術」經過漫長的演變,才慢慢凸顯了藝術家的主體性。以繪畫為例,在洞窟遺址岩壁上的狩獵圖像,是原始人紀錄、描摹動物及人類活動的痕跡;而中古世紀記錄戰功的歷史畫、歌頌上帝的宗教畫,細膩描繪的場景,後來才發展出「獨立存在」的風景畫。繪畫的表現形式,大抵也是從寫實慢慢發展出抽象。其中,隱含了藝術家面對現實及其想像世界的思考、探索與回應。

攝影術發明的初期,只被用來紀錄現象,其寫實及精確度都非繪畫可堪比擬。我們常聽人說,拍照就好了何必花時間去畫。官方文件、證照(執照),規定附貼照片;而媒體時代的傳播,也以現場影像紀錄來呈現臨場感。這些都意味著影像的「真實性」。攝影術原本需要繁瑣的程序,從器材的準備、取景、拍攝、取光,到暗房裡的沖片、曝光、顯影,每一個步驟都涉及專業的知識及技術。尤有甚者,攝影器材的高昂費用,也很不平民,侷限了攝影活動,更強化了攝影的「階級」印象。直到資本主義將攝影周邊配備商品化、市場化,加上數位科技的研發與應用,數位相機甚至智慧型手機問世以後,全民拍照時代終於來臨。

習慣以鍵盤書寫的網路世代,很難想像以筆墨在紙上書寫的古人生活。古代文人用軟筆書寫、篋中帶著紙筆和小型硯台旅行,遇到有感的地景和事物,隨即研墨、沾筆,劄記在紙。那種情形就像今天人們帶著手機,到處拍照、打卡,上傳到網路與朋友分享。在餐廳拍下餐桌上的美食——這不就是「以圖為證」,以影像證明自身際遇的「真實性」嗎?

13490710_1307756792587249_307342139117896792_o

(圖片說明:蘇紹連帶著紀實風格的攝影作品。圖片取材自臉書。

攝影的影像,或者繪畫的圖像,其「真實性」是一個哲學思辨的議題。蘇珊.宋妲(Susan Sontag)早就在《論攝影》中,以「柏拉圖的洞窟」壁影辯證過了。人既然活在自己想像的世界,那麼作為「人」的「藝術家」也無法例外,不管對想像世界如何回應都是「真的」。差別就在:敏感的藝術家以自身的體驗和思考,用具備穿透色相的洞察力,向觀眾揭示了習焉不察的「真實」,而那個「真實」藉由藝術表現形式,引起了觀眾的共鳴。

王維若生在這個時代,是否還以筆墨作畫?這個問題很難回答。不過為了生活的方便,也為了和世界聯繫,想必仍會使用智慧型手機。唐代的王維,受宋代的蘇東坡大力推崇「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導致歷來品詩評畫的一個美學框架:品詩講究鮮明的意象,構成立體可感的畫面,引發經驗的反芻、再生、重構,而達到共鳴的效應。評畫則以意在筆先的詩情,成就眾多藝術流派中的「文人畫」,贏得性靈的掌聲。這個美學框架,普遍存在於追求「詩藝」的「文人」之間,幾乎成為傳統,直到白話詩興起才予以打破。又經過了百年發展,隨著時代遷變,建構了許多不同而新鮮的美學觀。

攝影是捕捉瞬間光影的藝術,不像繪畫一筆一畫、描摹、染色、皴點,逐步在過程中發展。詩也是一字一句,一行一段,一個意象一接著意象剪輯、跳接串成的。從創作的過程來看,「詩而畫」或「畫即詩」,比起「詩而攝影」或「攝影即詩」容易多了。符合「詩」美學的「攝影」,絕對不是那種模仿古人山水畫的郎靜山式飄渺作品。影像裡存在的「詩」,應該是心靈與客體接觸瞬間的感受,就像我們在夜裡舉頭發現明月一般。「攝影即詩」的影像作品,本身就單獨存在,也不該是一首詩的「配圖」。
「攝影」和「詩」這兩項創作的連結,是在寫實的「紀實攝影」與唯美的「沙龍攝影」之外,另闢蹊徑的挑戰。「攝影即詩」既有創作者觀照大千世界的「真實」,也有挑動觀眾「詩感性靈」的意象,加上詩的語言而成為一種創新的藝術形式。

在數位影像技術日新月異的此時,坊間的攝影圖書,大多以圖片分解、示範如何拍好一張照片,多是停留在拍照的基本常識;稍微嚴謹的,會談數位影像成像原理,談色光、色階、明度、色相、曝光度、飽和度、對比,談影像後製的一些技巧。但這些談的都是技術,而不是攝影的「藝術」。
13422280_1307746195921642_2377811429132046666_o

(圖片說明:蘇紹連的攝影作品,十分講究構成。圖片取材自臉書。

詩人蘇紹連的《鏡頭回眸:攝影與詩的思維》,是探索「詩的數位影像」創作過程的美學思辨,針對「攝影」也針對「詩」,更針對兩者本質的排比、互參。如果讀者無法滿足簡單的自拍、日常隨手影像,不妨一邊閱讀這本深入淺出,簡單而深刻的藝術札記,一邊到臉書欣賞蘇紹連如何「演示」令人耳目一新的「攝影藝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MTi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