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東海安居田園笑開懷
文/蔡宏明
三峽白雞山相連的湊角山南麓,大豹溪流到這裡名為三峽溪。一條鄉道,順著溪流蜿蜒而築,鋪著柏油的道路在老舊的正義吊橋前轉了一個彎,穿過莊頭聚落狹隘的街仔,出了莊頭,新蓋的工廠佔去田園的山影。
◆個性內向、木訥的陳東海,一生只專心莊稼之事。(攝影/蔡宏明)
添福里由日治時期「十三添」和「福安(犁舌尾)」合併而成,從這裡到湊合往大豹溪上游,是早期漢人移民墾殖的山林,現在地圖上還有「十三天陳家」的標示點。
人瑞陳東海,從小在這裡出生,不曾離開過這片土地,已經住了101年。他和94歲的妻子陳鍾寶妹,守著老家,五個兒子伸枝展葉,子孫成群,前往外鄉發展,只有最小的兒子台大化學系畢業後,在附近開了一家化妝品工廠,與老人家同住。媳婦很幹練,公司家裡兩頭跑,大大小小的事都打點得十分穩妥,老人家也照顧得無微不至。
◆他讀完小學就回家專心農務,一輩子沒有離開過自己的家園,住了超過一百年。(攝影/蔡宏明)
陳東海的祖先是當地拓墾先驅,他父親是跌打接骨的醫生,家業很大,除了溪邊一大片田地,在大豹溪上游山區也有茶園。他哥哥受在日治時期讀師範,為了學音樂,父親不惜用200斤稻穀換一把小提琴,富裕可見一斑。可是陳東海讀完日人的公學校(小學),就不再升學,待在家裡專心農務。
24歲的時候,陳東海經由媒妁之言,娶了小他7歲的妻子。妻子是龍潭客家人,初嫁過來時,因大伯外出讀書,夫妻兩人必須扛起陳家農務。農忙時,必須聘僱長工幫忙收割、曬穀、巡園、採茶。他們對待長工不薄,長工的飯菜餐餐有魚有肉脯,許多人都想來陳家幫工。
◆101歲的陳東海和94歲的老妻陳鍾寶珠,拄著手杖,結伴到附近田邊散步。(攝影/蔡宏明)
陳東海生性內向、木訥,只專心耕作,家中瑣事、子女的教養,全靠陳鍾寶珠一人料理。他很少有隔夜的煩惱,儘管世事紛擾,他總是說「咱是作穡人,好好除草、顧好莊稼就對了」。沒有什麼特別的嗜好,年輕時偶而彈唱三弦琴自娛,老了就是散步。他的養生秘訣就是:「吃飽百步走,每餐少一口,活到九十九」,沒有特別偏愛的食物,「米飯吃得下就是最好」。最近一年膝蓋退化了,無法外出長走,換成坐在客廳椅子舉腳、踏腳,藉著活絡血路。親友來訪,一群人在客廳聊天,他也一邊閉目傾聽,一邊旋轉頸部,讓筋骨柔軟。
◆他的養生秘訣就是:「吃飽百步走,每餐少一口,活到九十九」(攝影/蔡宏明)
和妻子結褵已將近八十年,感情綿長,兒孫滿堂,多受極高教育,個個事業有成。那天,陳東海和妻子兩個人拄著手杖,慢慢散步到附近的田邊,看著雨後的天空,流露出幸福的微笑。陳家客廳掛了好幾排全家福的放大照片,充滿積善之家的幸福感。陳東海認為,「作穡人」就是盡本分,後輩子孫自然也會盡本分、腳踏實地、誠懇待人。
◆陳東海認為,「作穡人」就是盡本分,後輩子孫自然也會盡本分、腳踏實地、誠懇待人。(攝影/蔡宏明)
陳東海100歲的時候,台北縣長周錫瑋特地來看他,也致贈了親筆繪製的瓷盤。周錫瑋看到老人家十分康健,很開心地說,「三峽鎮的添福里有了百歲人瑞陳東海,添福添壽,名至實歸」。
- Oct 17 Mon 2011 22:55
作穡百年添福壽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