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影/蔡宏明
走出宜蘭火車站,迎面就是依照森林概念設計的「丟丟噹森林」,象徵宜蘭城舊名「九芎城」的九株鐵樹造型高大遮棚,營造出後現代的氛圍。火車站周邊日治時期的工務段舊鐵匠房、土木工室、舊檔案室等建築群,在被列為古蹟及歷史建築後,已經復舊。宜蘭行口則依照舊有的建築主體,重建成藝術展演場所。
▲圖說:宜蘭市武營街的打鐵鋪。(攝影/蔡宏明)
過去十年,宜蘭縣政府以都市計畫帶動舊城的發展,引進新興開發資本。南門林園神農路一帶,現在有了號稱東台灣最大的購物中心「新月廣場百貨公司」和五星級觀光飯店,而文化局的「蘭城新月」人文空間動線,也串連了復舊及新修的公共文化空間。在這些新的城市景觀對照之下,宜蘭舊城的老舊街廓、市場、巷弄之間,仍有許多具備特色的傳統產業,他們的人文意涵及生活空間,等待更多的關注與整理。於是,有了「宜蘭舊城匠師博物館」的文化創生計畫。
居民生活其間的博物館
宜蘭舊城原名噶瑪蘭城,建於清代嘉慶年間,原是夯土城,外圍環種九芎樹,後來改種莿竹並挖護城河,四個城門設有吊橋作為防禦。到了日治時期,拆除城門及城牆,城垣闢建為馬路,護城河成為城市景觀水圳。戰後這些水圳被加蓋,成為下水道。
現在宜蘭市中心的四條大馬路:舊城東路、舊城西路、舊城南路、舊城北路,就是順著城牆拆除後的土地闢建的。這四條路圍成一個圓形,中山路(台九線)、文昌路與新民路在這個圓形區塊形成十字交叉,是舊城昔日熱鬧的「十字大街」,也是宜蘭人生活的中心。舊城中遺留了許多歷史、人文軌跡,今天穿梭在大街小巷,可以勾勒、想像昔日的古城原貌。
▲圖說:宜蘭舊城的範圍。(資料翻拍/蔡宏明)
「宜蘭匠師博物館」要跳脫過去博物館在封閉的展示廳展示文物、詮釋歷史與知識的框架,而強調地域的自然環境、文化資源與在地生活的活性關係,讓參訪者面對傳統藝匠的工作場所、生活空間,直接看到活生生的文化現象,透過解說而領受在地人文的精神。也就是說,透過匠師博物館,參訪者可以感受整個宜蘭舊城,就是一座有居民生活其間的、活的博物館,居民從事百業,以各種不同的角色收藏、保存、紀錄了不同層面的宜蘭城。
從普查和訪問入手
「宜蘭舊城匠師博物館」的文化創生,從舊城傳統匠師的調查著手,針對散居舊城社區各類型以傳統方式營生者,分別在1997年、2007年兩次普查,調查了137位傳統工藝匠師、49個傳統食藝團體,並對重要匠師進行深度訪談,最後匯總出76位重要的匠師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