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在網路上的二手書看到有人拍賣自己二十幾年前出版的詩集《人間》,有照片,也有當年贈書給友人在扉頁的簽名。原子筆的藍色字跡很端正寫著:「慧玲惠存」落款日期是「76.11.9」。屈指一算已經過了二十三年又兩個月。如果我寫的詩,是我的兒子,現在他應該已經大學畢業了才對。照片有版權頁,註明「定價新台幣八十元」,網路的拍賣根據2011年1月5日下午六點的競價紀錄是:「結標價:819元,茉莉二手書店謝謝您的愛心^^ 」。

已經不記得「慧玲」到底是誰,當然也記不起此人的形容。這個二手書的網站有署名「蠹魚頭」的評註,對於每一本拍賣的書,做一些介紹。下面是蠹魚頭先生對我「兒子」的評語:


蠹魚頭評註:「天洛」是筆名,本名叫「蔡宏明」。文學界的人對他或者不熟,文化界對他當有耳聞;藝術界裡,則人人都知道,他是一位從1980年代活躍至今的藝評人、策展人。

天洛是台灣嘉義人,1954年生。初中便開始寫詩,高中時,結識同為嘉義人的渡也,也認識了一大群詩友,從此瘋魔似地大量閱讀詩作、詩論,一邊準備聯考,一邊創作發洩。一心兩用的結果,大學聯考成績不佳,苦讀一年,重考進入台灣大學,讀的是農業工程,卻活躍於電影、文藝社團,乃與苦苓、楊澤、羅智成、詹宏志、廖咸浩等人創辦了「台大現代詩社」,並積極參與、投稿校外詩社。

《人間》是他的第一本詩集,語言洗鍊,意象流動,饒富電影運境敘事之趣味,論才情,絕不在楊澤、羅智成之下,但對於詩的功能,他卻很有保留,「想到近來憂時愛國之士常大力呼籲『詩人』應關心現實,負起為這個時代的群眾發言的責任,更難免心生惶恐。事實上,我很希望自己只是一個喜歡詩的『寫詩人』,而不是『詩人』。」此書出版,恰當「現代詩論戰」「鄉土文學論戰」之後,敢於如此平實以待「詩」者,顯然我心如秤,自有其識。

天洛後來成為《雄獅美術》主編,走入藝術評論的世界。但他還寫詩,只是不多,也不再出版,可謂惜詩如金矣。此本為其題贈友人,偶然流落書肆者,才氣逼人之詩,難得之書也。

 

蠹魚頭先生的評語,讓我折服。誠如所言,我對文學界已然是「古人」。至於為藝術界策展,其實也已經隨緣,倒是關注、延伸到白色恐怖文史的研究與策展。最近幾年參與不少火燒島新生訓導處、景美看守所的展示工作。從文章來看,蠹魚頭先生應屬行內人,對我的文學觀、藝術觀多所瞭解,評論也頗中的(ㄓㄨㄥˋ ㄉㄧˋ)。(當然「饒富電影運境敘事之趣味」一句,注音輸入法把「運鏡」誤植為「運境」,卻不失評論力道,令我折服)

在網路上遇見自己失散多年的骨肉,很奇妙的一種感覺!

蠹魚頭先生評註,有興趣的可到「茉莉二手書店」的「珍品拍賣」瀏覽(兒子被賣掉很可惜,可是卻被列為「珍品」…哈!是「珍品」呢!)。

HMTi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唐招提寺  

車行向西,山雲遊過窗鏡
緩緩,吸盡遠峰的餘白
過去是奈良五條町,左側
裱貼巴士減速的風景
再過去,在過去便是
平城京右京五條二坊

雨聲(我彷彿看見
   石板路碎步迎客的步履
   撩起裙裾的和服
   油紙傘濺著雨珠,說
   いらしゃいませ!)
雨聲嘩然敲打
灰黯的廡殿
廊簷定定垂掛幕簾 

HMTi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文/蔡宏明

黃世梗,1954/1/21生,嘉義人。黃世梗的弟弟黃世宗於1981年出國,在巴西與台灣獨立聯盟的張燦鍙、陳南天、李朝旺認識,加入聯盟。當時台獨政治受難者鍾謙順坐了27年黑牢出獄後依親移民巴西,發表《煉獄二十七年》控訴國民黨惡行,當地的台籍青年閱讀後受到極大衝擊與影響,遂計畫「以暴易暴」。1983年李朝旺派黃世宗返台計畫從事破壞活動,選擇國民黨的宣傳機器《中央日報》、《聯合報》為目標。黃世宗返台後住在黃世梗所租居所,他向哥哥表明自己加入獨盟,接受爆破訓練,擔任殺手,及執行的任務。1983年4月26日,黃世宗在台北《中央日報》社與《聯合報》社放置裝有爆裂物的手提箱,先後爆炸,炸毀部分門窗器物。黃世宗完成任務後,藏匿在黃世梗居所,黃世梗以貿易公司掩護黃世宗,讓弟弟以業務經理的名義申請出國,逃離台灣。臨行前黃世宗將獨盟張燦鍙等人電話告訴黃世梗,以化名、暗號寫在記事本,便於日後聯絡。1984年警總偵破該案,黃世梗被判刑10年。


HMTi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攝影/天洛

每一次到新竹,一定不會錯過城隍廟,也像許多人一樣,到廟口品嚐美食。不過,我總是先進廟裡,在香煙裊繞的大殿中,讓行旅匆匆的心靜下來,通常沒有焚香,只用雙手合十,屏氣凝神地致上虔誠的禮敬。對神明的禮敬是從小長輩教導的規矩,但合掌致敬也是對傳統廟宇建築及工藝的尊重。
新竹城隍廟1
圖說:新竹城隍廟彷彿擠在熱鬧吵雜的市集裡。(攝影╱蔡宏明)

新竹城隍廟創建於1748年(清乾隆13年),已經有265年歷史。當初只是正殿為主的兩進建築,經過歷代的修建及擴大,成為今天三開間、三進兩廊、左帶觀音殿的規模。
新竹城隍廟2
圖說:香氣與油煙味混雜、蒸騰,招客聲此起彼落。(攝影╱蔡宏明)

一般的大廟總有開闊的廟埕,但新竹城隍廟不一樣,彷彿是擠在一個熱鬧吵雜的市場裡。廟的側邊小店櫛比鱗次,從對街只能望見緊貼著小店屋頂突起的山牆和燕尾起翹的屋頂。廟埕被小店團團圍住,僅留一條小小的通道通往大馬路,通道兩邊盡是各式各樣的小吃店,香氣與油煙味混雜、蒸騰,招客聲此起彼落。店裡坐滿食客,個個低頭吃食。生意興隆的小攤前,還站著候位的觀光客,店家端著剛盛好的熱食,大聲借路……

這真是一幅有趣的常民生活景象。可惜許多外來的觀光客,不曉得他正在一座古蹟旁享用美食。他們往往忽略了前殿中門那對古樸的青斗石石獅、名匠辛阿救生動細膩的龍柱,當然也不會留意那些雕刻精美的斗栱、花窗、八角藻井,和1887年(光緒13年)城隍爺庇佑民眾,降雨解除旱災,而獲得光緒皇帝敕賜的「金門保障」匾額。許多歷史和傳統工藝美學,彷彿被一片蒸騰的油煙遮蔽,剩下被觀光客以手機快速掠取、打卡的畫面。但這就是文化的一種面向。
新竹城隍廟3
圖說:「金門保障」匾額是清光緒皇帝所敕賜。(攝影╱蔡宏明)

這裡是新竹最早發展的區域,離城隍廟只有幾條街的關帝廟附近,還保留著清代老街輻軸發展的軌跡。從今天被稱為「新竹第一街」的核心區域,往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延伸出通往竹塹城城門的馬路,這幾條當年熱鬧的街肆,後來在日治時期經過市街改正,留下不少立面精美的街屋。中央路還有泉香茶行、錦興香燭行、宜古齋、竹茂行、逢春堂、泉馨松記等多家百年老店。其中,位於三腳窗的泉香茶行,磚砌廊拱搭配長型窗戶,細密的簷間線腳,嵌入綠釉花磚的欄杆和古樸的紅磚,標記著時代轉換的折衷式美學。
新竹城隍廟4
圖說:泉香茶行的建築,標記著時代轉換的折衷式美學。(攝影╱蔡宏明)  

常民生活的文化紋理,可以從「暗街仔」、「屎溝巷」、「三角公園」這些老地名追尋到演變的線索,更能從傳統的「中央市場」印證活化的力道。在午前時刻穿過市場,不僅看到魚肉蔬果的攤販、看到傳統布莊、糕餅店、南北貨、醃漬醬菜店、日常五金百貨店,也會看到媲美購物頻道商品推銷的叫賣。

HMTi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走出宜蘭火車站,迎面就是依照森林概念設計的「丟丟噹森林」,象徵宜蘭城舊名「九芎城」的九株鐵樹造型高大遮棚,營造出後現代的氛圍。火車站周邊日治時期的工務段舊鐵匠房、土木工室、舊檔案室等建築群,在被列為古蹟及歷史建築後,已經復舊。宜蘭行口則依照舊有的建築主體,重建成藝術展演場所。

aw-01  

▲圖說:武營街的打鐵匠。


過去十年,宜蘭縣政府以都市計畫帶動舊城的發展,引進新興開發資本。南門林園神農路一帶,現在有了號稱東台灣最大的購物中心「新月廣場百貨公司」和五星級觀光飯店,而文化局的「蘭城新月」人文空間動線,也串連了復舊及新修的公共文化空間。在這些新的城市景觀對照之下,宜蘭舊城的老舊街廓、市場、巷弄之間,仍有許多具備特色的傳統產業,他們的人文意涵及生活空間,等待更多的關注與整理。於是,有了「宜蘭舊城匠師博物館」的文化創生計畫。

居民生活其間的博物館  
宜蘭舊城原名噶瑪蘭城,建於清代嘉慶年間,原是夯土城,外圍環種九芎樹,後來改種莿竹並挖護城河,四個城門設有吊橋作為防禦。到了日治時期,拆除城門及城牆,城垣闢建為馬路,護城河成為城市景觀水圳。戰後這些水圳被加蓋,成為下水道。

現在宜蘭市中心的四條大馬路:舊城東路、舊城西路、舊城南路、舊城北路,就是順著城牆拆除後的土地闢建的。這四條路圍成一個圓形,中山路(台九線)、文昌路與新民路在這個圓形區塊形成十字交叉,是舊城昔日熱鬧的「十字大街」,也是宜蘭人生活的中心。舊城中遺留了許多歷史、人文軌跡,今天穿梭在大街小巷,可以勾勒、想像昔日的古城原貌。

aw-02


「宜蘭匠師博物館」要跳脫過去博物館在封閉的展示廳展示文物、詮釋歷史與知識的框架,而強調地域的自然環境、文化資源與在地生活的活性關係,讓參訪者面對傳統藝匠的工作場所、生活空間,直接看到活生生的文化現象,透過解說而領受在地人文的精神。也就是說,透過匠師博物館,參訪者可以感受整個宜蘭舊城,就是一座有居民生活其間的、活的博物館,居民從事百業,以各種不同的角色收藏、保存、紀錄了不同層面的宜蘭城。

從普查和訪問入手
「宜蘭舊城匠師博物館」的文化創生,從舊城傳統匠師的調查著手,針對散居舊城社區各類型以傳統方式營生者,分別在1997年、2007年兩次普查,調查了137位傳統工藝匠師、49個傳統食藝團體,並對重要匠師進行深度訪談,最後匯總出76位重要的匠師名單。

普查中發現,許多匠師因時代變遷,陸續凋零且無承傳。有的因年事已高,選擇退休,有的為了生存,轉業或他遷。在最後匯總76位匠師中,再透過座談,瞭解匠師意願,篩選了40位作為推動匠師博物館的基礎。

遴選的40位匠師,有各種不同的專長,其中和民俗信仰相關的,包括:神像雕刻、石雕、彩繪、彩磚燒製、香舖、神像佛帽、繡莊、葬儀、紙紮、棺木製作、燈籠、金紙店等專業師傅。也有人擅長:竹器編製、木桶製作、打鐵、刻印、繡花鞋、蒸籠、旗幟、棉被、碳畫人像等,這些則和日常生活相關。

HMTi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葉延燊百歲仍為外勞人權奔走

文/蔡宏明

一百歲的葉延燊是「外籍勞工勵志協會」創會會長,也是現任理事長,是台灣民間社團當中,年紀最大的負責人。十年前,他熱心外籍勞工的人權事務而創會,為了就近服務外籍勞工,他搬到桃園,目前自己一個人住在桃鶯路的一棟大樓裡。
葉延燊01B.jpg  
◆葉延燊勤練書法,每天懸腕寫字,所寫行草清新秀氣,帶著文人特有的味道。(攝影/蔡宏明)

他說,桃園人很熱情,人情味十分濃厚,如果在路上問路,桃園人會帶著你走一小段路,直到問路人清楚為止。大樓的管理委員會,關心他年紀大、獨居,在他家客廳設置了一個緊急呼叫按鈕,可是他從來沒有使用過。

葉延燊很健康,耳聰目明,沒有老花眼、沒有一顆假牙、不用手杖,一切生活自理得很好,他還經常為了會務外出交際應酬。有時朋友喝酒,開車遇到臨檢,他還能充當駕駛。
葉延燊03B.jpg  
◆他父親葉可鈺當年在上海策動海軍反蔣,解放後出任新中國海軍第七艦隊副司令,並參與舟山群島、佘山、灘滸山、嵊泗諸島海戰。(攝影/蔡宏明)

葉延燊出身於福州的中國海軍世家,是名將之後,畢業於南京金陵大學政治經濟系。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他投筆從戎,以流利英文加入戰地服務團,於中印緬戰區與美軍並肩對日作戰。來台後自軍中退伍,曾服務於新聞局國際處,專責北美宣傳業務,後轉入民間企業。

HMTi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網友問我,怪喀eZo_eRa的暱稱怎麼來的,有什麼涵義?

 

說真的,我並知道得頂真切,也不曾問過他本人。他給我的信,信首總有「eZo_eRa一若年代」然後是電子信箱,我只猜這「eZo_eRa」應該是「一若年代」的英文,也許是「一若(一切就像)年代(這個年代的林林總總)」,或者是「一(一個)若(年輕—日語)年(歲月)代(的世代)」,或者還有其他的解讀也不一定。

 

網路虛擬世界就是這個樣,隨便取個暱稱,高興怎麼取就怎麼取,真正的涵義大約只有本人知道。不管如何,暱稱是虛擬世界的代名詞,但我連噗的兩地書卻是如假包換的「實體」,故事也是真的。我連他文章標點符號的特殊習慣都刻意保留,以力求存真呢!

 

話說,我給eZo_eRa的回信裡,提到1996年的中國經驗,也對北京當局逮捕艾未未,敏感到是中國對網路管制的殺雞儆猴。艾未未被聲援者視為所謂的「維權人士」,我以藝術行銷的觀點來看,艾未未進行的是一件「行為藝術」,把網路工具運用到爐火純青的境地,他挑戰北京當局,本質上是藝術,也是行銷的手法。

 

信裡我也提到,在我們的文明世界,網路族引用資訊,必定在文章標註出處也加上連結。eZo_eRa有感而發,台灣過去也經歷過「海盜」得野蠻期,而現在中國的野蠻被稱為「山寨」。他隨即比較了兩邊兩國的科技從業人員,想起自己的老爸當年如果沒有隨著國民黨跑到台灣,他會不會跟現在遇到的中國人一個樣…

 

------------------------------------------------------------

第三封

------------------------------------------------------------

2011年4月9日下午8:07

 

HMTi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eZo_eRa受人之託忠人之命,可也算是妹婿公司的「台勞」。空降部隊難當,他老兄為了鞏固老妹的婚姻,刻意在妹婿周邊「築起一道道防火牆」,為此,憑著會寫一些程式,力戰「衣不蔽體的妖精」(妹婿秘書)。他對中國勞工有了更近身的觀察,結論是,中國大陸大部分的「老百姓」還是純樸可愛,他們認定「台勞」比他們闊綽,也對eZo_eRa比他們「精通」中共當局高層的動態難以置信,殊不知eZo_eRa常常以他高超的網路技術,「翻牆」突破中國當局的IP封鎖網,遊走網路世界……
 
------------------------------------------------------------
第五封
------------------------------------------------------------
2011年4月10日下午12:36
 
宏明兄,
 
吾更哝刚( 我跟你讲 ):僅僅十年之間, 上海人已經被高樓大廈的 "混泥土漿" 灌醉凝固, 不可自拔自大傲慢 "發酵膨脹" 得緊呢. 吳祥輝寫北京人瞧不起上海人( 也許北京反而不若上海自大, 只是受不了上海的過度自我膨脹, 相對於上海 "稍能體恤" 其他外省內地  ), 上海人則瞧不起全國任何外省人( 以 "高樓" 丈量萬物為度量衡, 想到自家 "頂天立地" 凌霄樓閣~ 半夜內急瞇眼半醒都會微笑 ).
 
我住在深圳特區的龍華鎮( 鄰近郭台銘的富士康~ 地球上規模最大的代工廠 ). 深圳又是別有洞天的大怪物, 集散全國最大量的遙遠外省內地人( 敝公司就有東北黑龍江人~ 春節放假至少二週, 才能合乎起碼人性需求 ). 寄居深圳的外省內地人概分打工 & 行乞, 二路強烈對比的專業 vs 無業大軍( 在此省略惡名昭彰 "嫖客天堂" 東莞, 細皮嫩肉的好吃懶做二奶特種部隊 ).
 
敝公司的女娃文員也有覬覦妹婿的( 更換也沒用~ 台語諺語: 汆尿的換洩屎的 ), 赴陸工作外籍男士最好先結紮斷根, 否則容易製造 "無窮後患" 百子千孫( 忍辱負重以資助台灣少子化嗎? ). 連台灣來的女流不入流之輩, 也一樣有強壯威武 "解放軍" 賞識( 他們無法透視我深愛台灣, 我能言善道擅長瞎掰, 對大陸高層近況比他們 "精通"~ 能讓他們難以置信驚叫: 連 "大連建設+重慶打黑" 英雄, 薄熙來的來龍去脈, 你怎麼都知道得比我們多!! )

HMTi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報社關門那年,想說實體報紙已經窮途末路,網路行銷總要懂一些技術,於是去報名資訊補習班,苦學資料庫程式設計。 

 

全班多是年輕小伙子,平均年齡三十歲吧,我已五十三,最老。在課堂中認識了一個怪喀,只小我兩歲,第二老,台灣話講「同緣矣」(同一個世代)。這同緣,師大化學系畢業,做過生意,也在資訊補習班當過導師、教過課,為了學資料庫程式設計,報了名和我成為同學。

 

物以類聚,班上我就只和他談得比較來,交換了很多生命中寶貴的經驗。 他告訴我,他老爸是芋頭,老媽是蕃薯。老爸以前從事情報工作,算是特務,看過很多怪事,來台以後為了積陰德就辭去工作,大隱於市,當個平民百姓。

 

同學很多是為了考證照,好謀職;怪喀同緣,學程式設計不全為謀生,好像只為了好玩。說的也是,五十幾就要退休了,也不是沒錢。他玩網路玩得很凶,也用java寫些有趣的動畫,有自己的blog(他總稱為「曝露格」),版名很特別:《m ^ ^ m 計算紙「圭立及~尸非子」寫字簿》。他關注的事件很多面,用「eZo_eRa一若年代」的暱稱po文,筆調像雜文,諷刺潑辣,別有深意。

 

程式設計學完,大家各分西東,email偶而通通,直到最近,他看到我寫〈遠藤未希的廣播塔〉,寫信希望轉貼。那篇文章引用了日本每日新聞的災害照片,我提醒註明出處。他回信,我才知道,一年前他受親妹之託,前往中國幫助深圳經商的妹婿,處理公司的資訊相關事務。他妹妹不像犀利人妻,老公的秘書就將變成小三,陷入混亂當中。他無法袖手旁觀,只好「拖老命」蹘下去。maiil裡他告訴我,中國互聯網上不了臉書,IP被封鎖了,談起在中國將近一年的際遇,牢騷一發不可收拾。經過他的同意,下面我轉貼幾封我們的兩地書,與網友分享eZo_eRa的中國經驗。

 

------------------------------------------------------------

第一封

------------------------------------------------------------

2011年4月8日下午11:47

 

HMTi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蔡宏明

鄭建昌在網路上有一個名為「鄭建昌藝術點」的網站,首頁正中放的是他1993年的〈決心〉。〈決心〉畫了一個正面凝視觀眾的人物,理著平頭,古銅的膚色,雙手抓著一個像是方盒又像是講桌的物件,寬厚的胸大肌、隆起的斜方肌、上臂肱頭肌、下臂的腕肘肌,作勢抓舉物件的動態,顯得十分有力。

圖說:(左)鄭建昌〈決心〉1993 油畫 100×100cm。(右)鄭建昌〈鷹架下〉 1979  油畫 100F。這是鄭建昌1970年代末期典型的「類硬邊」都會風景。

〈決心〉創作的年代,正是台灣意識蓬勃興起的年代,當時台灣美術界也開始反思並熱烈討論:台灣的當代藝術是否只一味追求西方藝壇的形式,而忽略了台灣的文化內涵。當時鄭建昌已經離開熱鬧而複雜的台北藝術圈八年,因為不願隨波逐流於西方藝術強勢藝潮的波瀾,他回到故鄉嘉義,從紮實的生活體驗生命,八年中他不斷錘鍊自己的生命,變換藝術的命題與技藝,多面向探索、提煉藝術的質素。離開了1980年代末期台灣藝壇的「核心」,回到政治剛剛解嚴的南台灣「邊陲」,其實鄭建昌真正遠離的,是大千世界幻象的「邊陲」,而更趨近了他生命原鄉的「核心」。

圖說:(左)鄭建昌〈這是我的家園〉1993 油畫 91×72cm。(右)鄭建昌〈自在之地樹下坐〉1993 油畫130×97cm

〈決心〉既沒有當時西方超前衛或新圖像熱鬧喧囂的場景,也不是觀念藝術或裝置,反而以東方繪畫的陰影表現手法、簡約樸拙而有趣的筆調,展現了個人獨特的繪畫語言。雖然鄭建昌說,〈決心〉其實是他還擔任美術老師期間,在課堂上要求學生專心課業時嚴正表情的寫照,也是他經歷了一段造形語言探索後的作品;但是今天回顧鄭建昌1994年至1999年的系列個展:《史詩吟唱者》、《生命的原鄉》、《島嶼印記》、《台灣山海經》,我倒認為〈決心〉呈現的造形語言,好像是他對於台灣歷史重新檢視、反思以及在作品中實踐其藝術發現的宣告。

圖說:(左)鄭建昌〈有水也有牛〉1994 油畫 53×62cm。(右)鄭建昌〈遷徙〉1996 油畫100F

同一個世代的藝術家,對於「台灣議題」的創作,許多著眼於歷史事件與情境的演繹,比如:二二八事件、國共內戰、白色恐怖、威權統治。有人企圖在畫幅中重現事件場景,就像中世紀西洋畫家受託繪製的歷史畫,或國民黨政府威權統治時期御用畫家歌頌革命領袖的文宣;有人從台灣人集體記憶的歷史圖像進行假借、轉注,再置入二手傳播的人文訊息,成為台灣意識飛揚的年代中台灣藝壇的的「後現代狀況」。鄭建昌不是這樣,他解讀新時代不斷出土的史料,用心體會、感應,攫取生活中平凡的台灣視覺元素,在造形語言中反覆實驗,再加入主觀的想像,編擬出台灣先民拓荒的場景,以其獨創的台灣人造像和帶著極高文學質素的感情,在畫面中佈局,進而對應出當代台灣人在政治、經濟、社會解放能量的意涵。  

圖說:鄭建昌〈阿爸的樹〉1997 油畫130×97cm

HMTie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